现行丧仪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唯一号: 151034020220000746
专题名称: 现行丧仪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924.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建国后,政府提倡厚养薄葬,继之推行火葬,传统丧葬仪式受到抵制或削弱。50年代,多数棺木趋薄,“开门”祭吊时间缩短,烧纸一刀或半刀,无哀嶂。工作人员死亡,政府按规定发给丧葬费、抚恤费,有关负责人对死者家属进行慰间。1958年,境内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掉无主坟头,禁止在集体耕地葬坟。60年代,“文化大革命”将传统丧葬仪式列入“四旧”破除,一般薄棺简葬,亲友多送花圈、挽联,孝子穿白鞋,戴孝帽,佩黑纱,工作单位或有的生产队为死者开追悼会,简单地献花圈,致悼词,行鞠躬礼。 境内林地虽夷为平地,人们仍循族林旧制,依序土葬,但不筑坟。70年代,推行火葬,公职人员及乡村干部带头力行,普通居民也逐渐响应。乡村一般在火化后将骨灰葬于祖林地,其他葬礼均被淡化;城市有的将骨灰寄寓火化场灵堂,有的归葬于故土,以“入土为安”。80年代,土葬之风回潮,市中区火化率由1978年的82.3%下降至1981年的20.2写。1982年市中区政府布告全区,禁止土葬,实行火葬,一律平除坟头,1983年火化率迅速提高到60.7写。有些丧家在人死后不穿孝、不报丧、不祭奠、不置棺,死者是职工的,不为之销户口,不领丧葬费,为的是偷偷把死者拉到山坡或空闲地深深地埋上。土葬虽不敢公开,但丧葬旧仪却愈演愈烈,尤其在农村,许多丧家在火化后仍将骨灰置入棺中。火化前后诸如“送终”、“招魂”(俗称“喊路”)、“成硷,,、“成服”、“守灵”、“吊孝”、“家奠”、“出殡”、“圆坟”等,仍沿旧制,且日趋繁琐。宴宾谢客的场面越来越大,乡村十桌八桌为“小场”,三四十桌为常见,“大场”则多至上百桌。城市干部、职工丧事从简者居多,在指定墓区买地造扩、筑坟立碑之风逐渐兴起。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