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唯一号: 151034020220000229
专题名称: 喜宴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3/001
起始页: 015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喝喜酒也称“坐大席”。古代坐席确是席地而坐,唐以后有高桌子和凳椅之类才高坐。过去,娘家送嫁妆的不算客,路远的赏一般酒菜,路近的给兜些喜馍馍,开些赏钱就走人。现如今,女方送嫁的都是贵客。男方执喜人竭尽全力,主家不敢慢怠。接完嫁妆,让女方客人客屋坐定,是喜日子的第一场酒席,跟随新娘的伴娘多是新娘在娘家的干姊妹、好朋友,大多安排在新房坐,新娘也入席,另找两位陪客的伺候茶水。娘家人吃完走后招呼上拜,上拜完开的喜宴叫“头堂子席”。 过去传统酒席一般是“八果四肴十大碗”,八果为五色果,四肴为两荤两素冷盘,十大碗的顺序是一鸡二鱼三丸子。而贫苦之家,谈不上办酒席,放挂火鞭,简单几个菜招待一下来人算完。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婚喜酒场的标准越来越高。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农村喜酒场时兴“两大件”,就是八果四肴不变,正式菜一个大件“鸡”,一个大件“鱼”,一个“大件”跟两个炒碗,就是滑鱼丝、溜鱼片之类。随后上八个压桌碗。90年代档次更高了,差不多是“四大件”,一跟四的炒碗子,六个压桌碗,有的是“四个六”,八个果碟除外,六个凉盘,六个大件,六个压桌碗。六个大件,主要是甲鱼、肘子、整鸡、整鱼、方肉(牛肉或羊肉)或海参杂拌汤。自从有了卷烟,由每桌的两盒到四盒,以至90年代每桌上一条,除每人一盒外,还不算先上的四盒散吸的。酒由最早的每桌两瓶到四瓶,到每桌搬一箱(内装六瓶),另外敬酒单上。烟的标准由几毛钱一盒到几块钱一盒,到90年代的十几块钱一盒;酒的标准由最初的散酒,到瓶装酒,由几毛钱到几十元钱一瓶。因此,喜酒场消费的烟酒钱和饭菜钱相当。 喝喜酒的人多,没那么多客屋,要在院子里搭喜棚当客屋,客屋分男客屋、女客屋。屋里摆两排桌子,进门处要空一桌,有几张桌子称几桌的“堂口”,如摆19张桌子,称“19桌的堂口”。现在也有一个客屋不分男客女客一个棚里坐,男客桌、女客桌分坐即可。喜宴要一“堂子”一“堂子”地开,坐第一场酒席叫“头堂子”。酒席一般要两个多小时,第三堂子一般赶在晚上。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