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轿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唯一号: 151034020220000219
专题名称: 下轿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3/001
起始页: 0144.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过去,花轿抬到大门前落轿,两位少女,揭开轿门,将一对用红纸包的铜钱和轿里新娘手里的一对铜钱交换,叫“换制钱”。从此,新娘就视婆家为家。另有主家找的两位中年妇女充当女迎亲走上前,对两位送女客作揖后说:“请招呼新人下轿吧! ”于是两位送女客来到轿前,搀扶着新娘出轿门,坐到准备好的椅子上,由两位男子架到家中香台子前,站在红席上。至20世纪70年代,破旧立新,农村男女结婚,不再用轿,村里用地排车,生产队的马车扎上春顶,新娘坐于内。另有一帮抬嫁妆的,不过是箱子、柜、桌椅之类。80年代用拖拉机,90年代后一律是小汽车拉人^客货车拉嫁妆。有时七八辆至十几辆车的车队,浩浩荡荡,显彳i很排场。车行至村外路口,先由放路炮的提前回家通知,红总安排一帮迎亲迎嫁妆的人和新郎一块到村口迎接,放鞭炮接上头,新娘下车,与新郎并行回家。六七十年代新郎新娘共架喜匾。90年代坐小轿车至村中大街下车,新郎要抱新娘回家,鼓乐队前行,新郎新娘在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簇拥着到家。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