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墙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唯一号: 151034020220000028
专题名称: 踩墙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412.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纤夫村居民把筑墙称为“踩墙”,与筑墙的具体方式正相吻合。台儿庄有多种土壤,踩墙要选择黄粘土,而老墙土又优于直接从地上取来的新粘土。在沿着墙基的地方堆起粘土,洒足水,渗下之后,往上面撒一层干草,之后用铁叉翻泥。“和”出软硬适中的墙泥,开始踩墙。如果是老墙土,前后要三天时间才能把泥“和”成,这个过程称为“作泥”。踩墙一组至少要五个人:第一个负责“开泥”,就是把墙泥用铁叉分割成四五斤重的泥块。第二个负责“踩饼子”,在开泥工把泥块分割出来时,踩工用脚踩住铁叉上的泥块,开泥工顺势拔下铁叉,踩工根据泥块的具体情况,用一只脚在上面继续踩,踩成规整的泥饼。第三个负责“挑饼子”,用轻巧的铁叉把泥饼挑起,放在筑墙者面前的墙基上。第四人负责筑墙(当地人称为“装墙”),手脚并用,按照一定宽度用泥饼筑成墙体,再用木板打实。第五人负责“刷墙”,用小铁叉把鼓出来的墙泥刷掉,保证墙体所要求的厚度和内外墙角呈90°。5个人工作,不动声色,配合默契。土墙一般要3米高,用泥巴筑墙,一次只能筑1米的高度,称为“一节”。一节晾干之后,再筑第二节和第三节。“踩”二节墙时,在前面墙留出窗户,一般不留后窗。“踩”三节墙在窗上放两根能够擎起上面墙体重量的木条(称“过木”),在上面继续加局墙体。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