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唯一号: 151034020210000176
专题名称: 小麦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300.pdf
专题类型: 粮食

专题描述

小麦是官桥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49年之前,种植面积50%以上,耕作条件差,品种单一,施肥不足,播种密度小,毎亩播种7~8斤,不整畦,无水浇条件,靠天吃饭,无法防治病虫害,产量很低,亩产不足100千克。新中国成立后,提倡深耕改土,增施肥料,合理密植。1956年高级社时开始提倡深耕套耕,深耕达20厘米以上,亩施杂肥2500千克左右,开始试用化肥,播种量增加到每亩5~6千克。人民公社以后,20世纪60年代开始,深耕、深翮土地,整平打畦播种,每亩播种数M7~10千克,提倡浇水、镇压,开始施用磷肥,氨水化肥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机耕机播、深耕40厘米;强调畦田化,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打井配套,创造水浇条件,每亩播种数量增加到8~9公斤;增加施肥M,提倡锄划、浇水3~5遍,大面积施用磷肥、碳酸氢氨、尿素或复合肥,小麦产M逐年增加,一直保持在300〜400千克之间。20世纪80~90年代,普遍实行机耕、机耙,小麦机收秸秆还田,普施复合肥作基肥或追肥,土壤肥力提高。优质品种更新快,分孽率高,播种量减少,亩播M在4~5千克左右。麦田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讲究科学实效,药剂拌种,查苗补苗,浇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喷洒除草剂,根除杂草,喷洒药物防治小麦蚜虫、红蜘蛛、锈蚀病,小麦产量达450~60(>千克。主要栽培措施是粕耕细作,多施有机肥料,提倡秸秆还田,增施磷肥及微M元索;培育冬前壮苗,促进穗大粒多,增加千粒ffl,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良种的全覆盖、配方施肥推广使用、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宽幅播种、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等技术的应用,小麦产量逐年提升。2017年,全镇小麦种植面积37360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50.73%, 单产497千克,总产1856.8万千克。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