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煤矿北煤井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唯一号: 151031020210000045
机构名称: 官桥煤矿北煤井
英文全称: 官桥公社煤井
机构简称: 桥小煤井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362.pdf
起始时间: 1972年

机构描述

官桥公社北井原名官桥公社煤井(简称官桥小煤井)。1972年初,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信息,公社水利组孙开立向党委提出建议筹建小煤井,开采范围系国营八一煤矿弃置的上层煤层。经报请上级有关单位批准后,于1972年5月成立筹建小组,聘请八一煤矿退休工人王传林、郑思宁、李玉璋、曹化朋任技术指导,各大队出人力,献树木,部分设备和电料由八一煤矿、莱村煤矿、官桥机厂提供无偿援助,公社拨出0.5万元专款用于生产性开支。1972年6月2日定点破土,当年12月建立井1处,深52米。1973年1月正式投产,占地5500平方米。1974年又建斜井1处。1980年10月建风井1眼,回风道800米,全部实行浆砌工程。1982年,建大绞车楼房,购置设备投资250万元,实施文明矿建设投资38万元。至此,煤矿形成完整的采掘、运输、通巷、机电4大工区。官桥煤矿土法上马,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经过10多年的勤俭创业,由独眼井上煤发展到两对井生产;年产量由1973年的0.3万吨,提高到8.5万吨;职工由1972年的45人,增加到1988年的500人。发展有大小不同型号的设备350余台件,汽车2部,房屋194间,固定资金100万元。官桥煤矿的开发,为镇办工业、农业提供了再生产资金,解决了农民烧煤难、就业难的问题,并总结出“突破一点,搞活全盘”的经济建设经验。官桥煤矿的组织机构开始为军事建制,一名矿长(党支部书记兼),下设连、排、班,矿长抓全面,连长抓生产。1976年,设办公室、生产组、技术组、财务组、木工组、机电组、保卫组、安全组、医务室。1978年设政工组,1982年党政分治.1984年9月实行招标承包,招标基数为进尺1700米,产置1700吨,魏振生、小景太投标。1986年后,为适应生产形势,改组为科,机构设置调整为办公室、安全科、审计科、劳资科、财务科、机电工区、回采工区、掘进工区、搬运工区等12个职能单位,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呈现出“正规生产,文明办矿”的新局面。建矿13年,共生产原煤S1万吨,获利润200万元,其中上交公社180万元,其余为基建资金。1982年,枣庄市组织地方煤矿负责人到矿参观。1983年,官桥煤矿以先进生产单位名义出席全国煤炭系统双先会议。1990年1月,经山东省煤炭局验收,官桥煤矿被命名为部级标准化矿井。1991年,官桥北井、南井合并,成立官桥煤矿,实行统一管理,辖管北井、南井。1998年7月1日,因井下延伸开拓602下山接近 -86米水平采空区时突然漏水,涌水量达每小时100余立方米,造成矿井被迫停产。由于采掘生产无接续,导致企业亏损较为严重,拖欠银行贷款300余万元。因此,官桥镇党委、政府决定将官桥北井零价划转。通过招标,由滕州市属黄庄煤矿接管了官桥煤矿,官桥煤矿北井易名为官桥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为滕州市煤炭局下属企业。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传林
相关
郑思宁
相关
李玉璋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