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曾任中共峄县县委书记兼运河支队政治委员。祖籍河南省孟县。他生于农民家庭,自幼读私塾。15岁进本县高等小学,I7岁进孟县师范读书。在校接受进步思想,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同年10月,由徐世昌、田吉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暑假前夕,他和进步教师姚质中、王一行,领导和发动了该校的第二次学潮。揭露和声讨国民党右派校长邓瑞明,并把他赶出学校。孟县当局为镇压学生运动,责令学校提前放假,开除纪华学籍。随后纪华转入沁阳师范学校学习。1934年夏,他在沁阳师范毕业后,回到孟县,执教于横间小学,并任孟县中心区委书记。其间,和席松涛发起成立了农民互济会。1935年,他到西虢第五小学教书,先后介绍席松涛、刘应中等人入党。年底他在落驾头学校建立党支部,并在学校建立青年救国团。1936年孟县党组织与上级中断联系。第二年元月,他被派往陕西富平县,红二方面军驻地,寻找党的关系。3月,他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不久转入中央党校。
抗日战争爆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于1937年10月,派纪华来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他到枣庄后,即被特委派往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办事处工作。办事处是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主要负责人为国民党人李同伟。此人对共产党采取两面手法,一面拉拢利用,一面对共产党员严密监视。纪华在该处开展工作困难,遂于1938年1月撤出办事处。后受特委派遣,和朱道南等人一道带领从峄县拉起的武装,到滕县国民党鲁南民众抗敌自卫军杨士元的部队,在该部政训处工作。同年3月,他和朱道南等人,奉命带领部队撤出自卫军,活动于峄县北部山区。1938年5月,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成立,纪华任第三大队教导员。台儿庄会战期间,他带领部队伏击临枣公路敌人,取得了胜利,歼灭马卫民匪帮,又立下战功。接着参加滕(东)反顽作战。战后,部队东撤,进到高桥、大炉一带,开展峄县和临沂边境地区的工作。
1938年10月,纪华担任中共峄县县委书记。峄县地处鲁南最南沿,地理位置重要。当时铁路沿线均已被日军占领,农村有的已经伪化,但多数处于无政府状态。他到峄县之后,一面依靠王子刚、杜立等老同志,深人农村,进行建党工作;一面以八路军代表身份,进行公开活动。县委开始以南北于为基点,在运北开展工作。吸收了教育界知名人士张捷三入党,又接收刘亦夫、赵静波等知识分子入党,随之进入马兰屯和运河南岸地区开展活动。首先在涧头集发展马瑞祥入党,以“传教士身份”在涧头集立脚。接着,争取了六区区长孙斌全带领武装参加革命,成为县委掌握的第一支武装。仅仅半年时间,全县工作已有很大发展。县委机关南移涧头集,举办党员训练班,为党的发展培养了骨干。
1939年5〜6月,受日军特务机关控制的、红枪会反动头目王亚平等,带领数千人占领涧头集。纪华依靠县委武装,依靠统战关系,争取运河北孙云亭、孙茂墀两部的军事支持,巧妙地运用策略,打垮了峄县铜山边境反动武装红枪会。随之,争取红枪会大队长谢绍唐带领武装数十人脱离红枪会,加入县委的抗日武装。从而控制了黄邱山套,在运河南岸站稳脚根。在西部,纪华和胡大勋、胡大毅的陇海南进支队取得了联系,为迎接运河地区大发展、坚持运河南岸抗日斗争创造了条件。
1939秋,一一五师主力进入鲁南抱椟崮山区,运河地区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纪华带领县委机关,北移到抱犊崮山区的南泉。11月,建立鲁南地区第一个民选的峄县抗日民主政权。一一五师政治部民运部长潘振武被选为县长。县委增加了孙振华(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涛(宣传部长)、刘向一(民运部长)等新的成员。他们挑选大批经过培训的党员干部,组织了县级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组建了县属六个区的区委、区政府和工农青妇等团体。
1939年年底到1940年1月,在上级关怀下整编了部队,先后建立了一一五师峄县支队和运河支队。纪华兼任峄县支队政治委员。两支部队活动于抱犊崮山区和山外运河南北地区。至此,运河地区的抗日形势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1940年秋,日军大举“扫荡”运河南北地区;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也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运河地区进人困难时期。年底,纪华被调往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任鲁南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1942年3月,鲁南区党委决定他重回峄县,任县委书记兼运河支队政治委员。这时,运河地区敌伪顽猖獗,斗争尖锐复杂。日军实行“治安强化”运动,抗曰部队在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丢失了微山岛。运河南岸,仅剩下黄邱山套东西狭窄地带尚未伪化。县委内部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意见不一致,运河支队又遭受重大损失,军事指挥不统一,整个局面相当困难。他到职后,依据罗荣桓政委当面交待的指示:“好好地团结内部,一定要坚持住这块重要的抗日前沿阵地”。他首先统一县委领导层的思想,依靠朱道南、刘向一、刘亦夫、王磊、张允峙、朱奇民、花如景等县委成员的团结,搞好部队的统一指挥。在做好军政领导人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县委决定对运河支队领导班子重新调整。由于解决了党内和党外的团结问题,稳定了部队情绪,提高了战斗力。大家团结一心继续坚持斗争,度过了艰苦的1942、1943两年,并为日后重新发展,奠定了基础。纪华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最困难的两年中,纪华重:视部队建设。他和童邱龙一道加强连队工作,培训干部,纠正“左”的锄奸政策,使部队军政素质得到提高。文峰游击队在运北敌区立下脚根之后,他和县委决定刘亦夫、张允峙、朱奇民等县委成员主持运北工委。并安排运河支队副支队长孙斌全,兼任运北办事处主任。这对运北地区工作的开展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43年初夏,他和县委决定,把新河区武装南移,建立贾柳区委。以武工队的形式插入敌区,为开辟新区工作创造了新的经验。
1943年10月,运河南岸地区改属淮北,开辟由华中经运河支队活动区,经微山湖通往延安的交通线。这是纪华和新四军四师奚原见面后的重要成果。尔后,新四军北上支援。军事态势的改善,导致1944年又一次大发展形势的到来。淮北区党委派郑平任峄滕铜邳县委书记兼县总队(运河支队)政委,纪华改任县长。他为区乡政权建设、开展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支援前线及进行局部反攻做了大量的工作。1945年春,他调淮北区党委参加整风学习。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仍回鲁南工作。
1945年8月,纪华任鲁南一地委民运部长。1948年4月,任鲁南区党委民运工作队长。1949年10月,任山东分局农委委员和农委办公室主任。1951年任山东分局农村工作部土改委员会处长。1953年,参加141项国家重点工业建设,5月,任鞍山金属结构制造厂厂长。1954年4月,任鞍建总公司工程处处长,副总工程师。1956年,任鞍建包头分公司经理。1957年任包头钢铁公司党委副书记。后来,调任中国铝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监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0年10月病逝于河南省郑州市。时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