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1893至1938年),字之钟,四川省成都市新都泰兴场人。国民党中将师长。抗日战争时,在徐州会战中牺牲于枣庄滕县,追授为上将,是一位著名的抗日英烈。
王铭章的先祖,于清末由江西九江迁居四川,定居新都。父王文焕,母邱氏。家境清贫,以经营小商业为生。双亲早年相继病逝,遗将军兄妹三人,生活艰窘。王铭章由叔祖父王心田资助,就学于新都县高等小学第一班。1911年,参加保路同志军的反清斗争。1912年,转入保定军官学校,后肄业离校。1914年,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在川军刘存厚部任排长。1916年,在护国讨袁战役中负伤,升任连长、营长。后参加军阀的成都巷战,又负重伤。由于他勇敢善战,由中下级军官而逐渐升职。川军整编后,1935年,第二十九军改编为第四十一军。他任四十一军一二二师师长,授陆军少将。1936年,晋升陆军中将。
王铭章自从军以来,虽多次被卷入四川军阀混战,但面对曰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国家危亡之际,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坚决拥护抗战救国和中共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枪口一致对外”的革命主张。“七•七”事_以后,他率先请缨出川,要求到最前线,杀敌报国。1937年9月12日,他在德阳驻地慷慨誓师。表示一定要用热血报国的行动,来赎回他二十年来参与内战危害人民的罪愆。接着,他返回新都,辞别家乡父老,并对家属预立遗嘱。足见将军后来在滕县与敌血战、英勇殉国的壮举,绝非出于临时义愤,而是被高度的爱国思想和强烈的民族意识所驱使。
9月中旬,率部徒步出川,奔赴抗日杀敌前线。10月21日,开赴晋东娘子关地区,阻截日军西进。1〇月24日,在娘子关西南的东回村和西回村的中间地带,与日军展开遭遇战。26日,奉命保卫太原,进驻榆次。
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以后,为了打通南北战场,决定攻取徐州。津浦路南段的中国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南段进攻的日军势头被阻,形成隔淮河对峙的局面。津浦路北段守军韩复榘不战而退,济南、泰安、曲阜等地弃守,形势万分危急。1938年初,王铭章奉命开赴徐州、砀山一带布防。1938年2月,曰军沿津浦铁路南下,攻占兖州、曲阜、邹县。1938年3月,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拉开序幕。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亲自点将,派122师扼守滕县。同时任命王铭章,指挥122、124师,为第四十军前敌总指挥。
滕县位于津浦路北段,是交通咽喉。如果说台儿庄是徐州的前哨,那么滕县则是徐州的门户。滕县能否守住,关系到徐州会战的胜败。
曰军进攻滕县的是第十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是个骄横跋扈的年轻将军。他欲同另一名曰军将领坂垣征四郎率领的第五师团汇合于台儿庄,直逼徐州。
当时,滕县的防守力量十分薄弱,只有122、124、127三个师师部和364旅旅部。每个师部只有一个警卫连、一个通信连、一个卫生队,还有县内警察和保卫队四五百人。王铭章临危受命,他激励将士说:“以川军薄弱的兵力和窳劣的武器,担当津浦线上保卫徐州第一线的重大任务,力量不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同时严律军纪,违令逃战者斩,决心与滕县共存亡。
王铭章首先任命三六四旅的团长张宣武,为城防司令。以当时仅有的十个连为基干,组织守城部队。他分别明确了各部队的防守区域和具体作战任务,督促守城部队连夜构筑防御工事。他判断敌军要夺滕县,势必先攻东关。于是积极加强东关城墙的工事。他还命令预备部队,彻夜抢运弹药入城,储备足够的弹药。3月15日夜,恰好从临城运来一列火车的粮食和弹药,其中有许多手榴弹。他命令每个战士必须配备一箱(每箱大概5〇枚)。这些手榴弹成为守城战中最得力的武器。
3月16日早上8点,曰军一个联队攻击到滕县城东关外,其炮兵开始以密集的炮火向滕县东关、西关等地猛轰起来。接着12架敌机飞到县城上空,疯狂地轰炸扫射。10点钟,敌人的炮击忽然停止了,敌机也几乎在同时飞得无影无踪。守军的机、步枪声也随之停顿下来。一时间空气变得死一样的沉重,显示出大战前的异样沉寂。
半小时之后,敌人的炮火忽然集中一点,向县城东关南部突出的城墙猛烈轰击。不到一刻钟,S卩段城墙被轰开了一个十多米的大口子。接着敌人集中了轻重机枪数十挺,对缺口猛烈扫射,步兵随后发动了进攻。守城的士兵最初猝不及防,有不少伤亡。但他们很快避开炮轰,隐蔽在缺口两侧,严阵以待。
弥漫的烟尘刚一消散,就看见敌人步兵五六十人,陆陆续续跳进了缺口外的寨壕,开始向缺口发起冲锋。守城的连长看到时机已到,命令六七十个战士,每人握了四五个手榴弹,一齐向冲锋的鬼子扔去。霎时间二三百朵弹花爆开了,日军丢下50多具尸体逃了回去。敌人看到进攻没有奏效,立即以更猛烈的炮火向缺口轰击,用更多的部队向缺口冲锋。守城士兵用同样办法,连续打退了敌人三次冲锋。守军也在敌人的炮火下伤亡一百多人。
在王铭章的指挥下,从当天下午两点,直到深夜,守城部队又打退了敌人三次大规模的进攻。日军曾一度攻入东关。经过激烈的肉搏,才在入暮时分将攻入城内的敌人消灭。
深夜,日军第十师团各种部队和重炮兵部队约三万人,将滕县城围得水泄不通。中国军队曾经试图从临城方向增援滕县,但遭日军的阻击未能成功。王铭章看到滕县已成孤城,就作了最坏的打算,并且重新调整了部署。他叫来了张宣武团长和其他旅团级的干部,向他们介绍了眼下滕县的情况。他说: “主力部队正在台儿庄一带布置口袋,要消灭突出南进的坂垣师团和我们现在的敌人矾谷师团。因此上级命令我们再坚守一天,给外围部队争取时间。敌人已经把城围住,我们是以寡敌众。再坚守一天,各位有这个信心吗?”旅团长们纷纷站起身来,说:“我们愿意和师长一道和鬼子拼命,决不放弃一寸土地。”王铭章十分兴奋,紧紧握住了他们的手。
16曰夜,各守城部队在敌人进攻间隙,得到了充分的补充。部署调整后,各部队不顾疲劳拼命整修防御工事,挖防空洞,绑捆云梯。全体官兵彻夜都在忙碌,一直到17日天亮,都没有得到片刻休息。
I7曰上午6点,曰军以五六十门山、野炮的密集火力,向滕县发起了猛烈轰击。同时,二十多架飞机临空投弹、扫射,整个县城除北关一带的美国教堂所在地外,到处烟尘弥漫,墙倒屋塌,爆炸之声震天撼地。全城一片火海,遍地焦土。
两个小时的炮击后,日军开始向东关进攻。首先以十多辆坦克为先导,掩护其步兵向东关被轰塌的缺口发起冲锋。防守部队冒着猛烈的炮火,拼死抵抗。在近距离与敌反复肉搏,伤亡惨重,双方遗尸累累。这时,敌人又从东关的东南角发起进攻。由于敌我火力悬殊,四五十个日寇登上了城角。守在那里的营长王承裕,A/•刻命令预备连向这股敌人反击。战士们呐喊着向日军猛扑过去,一阵手榴弹投掷之后,举起大刀,跃入敌群猛砍,终于将这股敌人消灭。但是预备连的150人,仅剩14人生还。连长张签馨为国英勇捐躯。
下午2点,敌人突然向南城墙发起进攻。在日军重炮和飞机猛轰两个小时后,南城墙几乎被夷为平地。由于敌人攻击突然,守军战士猝不及防,一时血肉与砖石横飞,牺牲惨重。接着曰军五六百人,在十多辆坦克的掩护下,迅速占领了南城墙。在场督战的一二四旅旅长吕康、副旅长汪朝廉,都负了重伤。接着东关也被敌人突破,守城团长王麟英勇牺牲。
此时天色已暮,王铭章见日军已突入城关,还不见增援部队赶到,向孙震发出最后的电报:“17日晚,我援军尚未到,敌大部队冲入城,即督所留部队,与敌作最后血战。”电报发出,王铭章下令把电台砸毁,来到县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所部继续与曰军作战。此时占领南城墙之敌,在机枪火力掩护下,从西南城角向西城墙逼近。同时,日军炮兵集中火力,袭击西门城楼和西门。守军大部死伤,西城楼和西门也被日军占领。王铭章命令城内各部与日军展开巷战。自己登上西北城墙,亲自指挥警卫连一个排,进攻西门城楼。因日军火力猛烈,城墙上毫无掩蔽,该排全部阵亡。这时,王铭章决定到西关车站,组织该地残部继续防守。行至西关电灯厂附近,遭到西门城楼的日军密集火力射击,王铭章不幸腹部中弹,趔趄倒地,随从们忙扶他起来。他疾呼:“抵住,抵住,死守滕县! ”这时又一阵密集的枪弹扫来,王铭章又一次负伤。他见大势已去,危城难守,自己负伤数处,不能行动,遂高呼:“中华民国万岁,抗战到底!”即用手枪,饮弹殉城。他的参谋长赵渭宾、副官长罗甲辛、少校参谋谢大埔、第124师师参谋长邹慕陶及滕县县长周同和随从十余人,也都同时为国捐躯。
滕县保卫战,自1938年3月14日早晨开始,至18日中午结束,共4天半,计108小时。守城的第四十一军,自122师师长王铭章以下伤亡五千余人;在滕县附近的界河、龙山、南沙河、北沙河一带作战的第四十五军,自127师师长陈离以下,也伤亡四五千人。滕县整个阵地化为灰烬。进犯的日军伤亡也十分惨重,死伤达两千余人。
3月底,当台儿庄会战快要取得胜利时,第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怀着一种激动、自豪、悲愤、壮烈的复杂心情,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报了一份《关于滕县战役的战斗详报》。在论述“此役所产生之成绩及影响”一节中,他这样写道:“滕县血战中,我集团以绝对劣势之装备,抵抗高度机械化敌兵,于极不利于防御之地形上,阻敌锐进,达三昼夜之久。弹尽援绝,继以白刃,更继之以拳,复继之以齿,终继之以血,以头顿,以达成巩固津浦北段,保障徐海,争取余裕时间,使友军得以从容布置之任务。虽牺牲殆尽,亦不稍顾。则中国军队战斗意志之坚强,奉行命令之彻底,官兵之视死如归,可谓超今逾古,罕有其匹;而死事之烈,报国之忠,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李宗仁后来在其回忆录中指出:“若无滕县之死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王铭章牺牲后,遗体运至武汉。国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和追悼会。中共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齐光,《新华日报》代表吴克坚等参加。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等送了“奋战守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挽联。朱德、彭德怀、周恩来联名撰赠挽联:“一旅守孤城,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真是炎黄子孙,流芳青史;万人兴义愤,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将使沦亡大地,复兴中华。”1938年6月15日,成都八万多人,到牛市口迎接亡灵,8月30日将忠骨运至新都安葬。次日,在新都举行数万人公祭。数架飞机在空中散发宣传他们事迹的传单。随后,王铭章被安葬于专祠墓园。在成都少城公园铸造了将军骑马铜像,表达了四川人民对抗日英雄的崇敬。1938年4月,国民政府发出褒扬令,追赠王铭章陆军上将。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王铭章将军,忠烈掏国,长留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