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43
人物姓名: 贺敬之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175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24年
籍贯: 山东省枣庄市

传略

贺敬之,1924年出生,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贺窑人。当代诗人、剧作家。 贺敬之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童年靠亲友帮助,在一个私立小学读书。他经常饿着肚子上学,在学校年龄最小,功课却最好。19W年,他不满13岁就小学毕业,并且考上了不要学费还能提供伙食费的兖州简师。由于日本飞机两次轰炸,形势日益恶化,学校决定南迁。有几个年龄特别小的学生,学校承担不了责任,决定让他们回家。这当中就有贺敬之。1938年春天,贺敬之联合了五个人,一同到南方去寻找母校。他们同难民一起,流亡到湖北均县,入国立湖北中学读书,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底,又随学校师生,一直步行到四川梓潼,小小的年纪,历尽了许多磨难。这时学校已改名为国立六中一分校。贺敬之从15岁到16岁,一年多的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政治、哲学书籍以及进步的小说和诗歌,由流亡走向了救亡。苦难使他不平则鸣,他开始学习写作。成都和重庆的一些报刊,发表了他的长诗和散文。四川,成了他发表处女作的地方。 由于国民党压制民主、迫害进步青年,1940年4月的一天,他和几个同学一起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道路。40多天后,他终于成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的学生,穿上了八路军的灰色军装,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贺敬之称延安的一切为“我的一切”。 文艺理论家陈涌认为,贺敬之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出现的新秀。《讲话》给贺敬之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把感情、立场、世界观全身心地转移到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上来,长期地无条件地投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去,与最大多数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讲话》精神指引下,1945年1〜4月,延安“鲁艺”根据晋察冀边区民间传奇故事“白毛仙姑”,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该剧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经过3个月的努力,于1945年4月首演于延安,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 《白毛女》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解放区)把‘鬼’变成人”的深刻的历史变迁。两个不同社会的鲜明对照,生动地体现了人民的翻身解放。 《白毛女》被公认为是新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中,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从思想上武装了人民军队的百万雄师,也感动了成千上万被俘的官兵。使他们的感情和立场发生变化,掉转枪口指向压迫他们的“三座大山”,投身于解放全中国的大进军。《白毛女》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踏上了一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康庄大道。它所体现的美学原则、创作经验,对我国的歌坛、剧坛都是有益的启示和引导,《白毛女》是中国民族新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当时贺敬之年仅21岁。在这期间,贺敬之还创作了 《栽树》等新型秧歌剧。 抗战胜利后,贺敬之随文艺工作团,到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土改、支前等群众工作。1947年,参加了青沧战役,立功受奖。 1949年,贺敬之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工作。不久,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任《剧本》、《诗刊》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1956年至1965年间,先后写作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雷锋之歌》《桂林山水之歌》等著名诗篇,成为他诗文创作中的一个高潮期。“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四人帮”的迫害。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贺敬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创作了长诗《中国的十月》。1977年,发表了怀念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篇《八一之歌》。还相继发表了《西去列车的窗口》、《诗香酒香到故乡》等诗作。进入新时期之后,贺敬之不仅以新古体诗的形式,热情地赞美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而且基于自己的信仰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经常意到笔随,抒发胸怀,体现出作者严肃的政治责任感和奔放练达的高新意境。这期间,他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 贺敬之富于创造精神,在诗创作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开拓。在艺术形式上,贺敬之的诗,向民歌和古典诗词借鉴,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改造新诗。他注重诗的可朗诵性与群众性,把自由体的奔泻舒放与古典诗词的含蓄凝练结合起来。两首写延安和南泥湾的诗,直接用信天游民歌体;而返歌雷锋和祖国的诗,又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体。贺敬之的诗创作,追求雄伟的气势,贯注磅礴的激情,植染时代风云的浓重色彩。 贺敬之非常关心家乡的文化建设,曾多次到枣庄调研和发表讲演。贺敬之文学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建设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