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知寒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42
人物姓名: 张知寒
人物异名: 张振衡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170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28年
卒年: 1998年
籍贯: 山东省滕州市

传略

张知寒(1928至1998年),原名张振衡,山东省滕州市龙阳镇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和研究墨学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学贯古今、注重实践、品行高尚的布衣大师。他为弘扬墨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知寒是滕州龙山前顾家庙村“旗杆门”的后人,属于那一带的名门望族。1928年10月,一群土匪流窜到顾家庙。其父张传生带领全家到亲戚家避难,张知寒就诞生在亲戚家中。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幼年的张知寒即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等启蒙书籍,8岁时入顾家庙小学就读。1938年春,日寇侵占滕县,学校因不愿使用日伪政权编纂的课本,被迫停办。他只能在父亲创办的私塾中习读经书。老师张敬斋、张振阁、陈庆縫等,都是当地的饱学之士。张知寒在这些名师的指导下,博览传统经典著作,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为后来从事学术研究做好了积淀。 后来,私塾也被迫解散,他又到滕县西关李子丹创办的私立培英小学六年级读书,并于次年考上县中学。随着年龄的增大,张知寒深切感受到当亡国奴的屈辱,抗日救国责无旁贷。他曾经秘密组织同学,抵制日本教官的教学,打击汉奸子弟的嚣张气焰,成为左派学生的领袖。1945年,县中学停办,张知寒也就此结束了他中学时代的生活。 19奶年底,滕县第一次解放,张知寒亲眼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热爱人民的情景,了解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解放的本质,他毅然参加了革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以经商作为掩护,来往于徐州、滕县之间,为解放区采购军需物资,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1947年春,滕县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军警下令通缉他。中共地下党组织帮助他隐蔽起来。建议他将原名张振衡改为张知寒,取其不要忘本,像松柏那样战胜严寒、迎接春天之意。次年春天,国民党滕县政府派兵抄了他的家,此后不久,全家八口人先后去世五人,仅剩下老母、弱弟和张知寒。他强忍失去亲人之痛,掩埋好亲人,继续革命。 1948年冬,党组织为了培养建设人才,迎接全面胜利的到来,送他到华东大学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的原著和其他理论专著,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都有很大提高,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华大的学习尚未结业,他就奉命于1949年春随军南下,渡过长江。后进入杭州,任华东空军司令部机械大队分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夏,在一次军训中,他为掩护战友,不幸身负重伤,伤愈后因身体条件差,无法在军队中服役,即转业到山东滋阳县任文教助理员。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张知寒以陶行知为榜样,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质量,努力搞好教学。1954年夏,张知寒考取了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的山大历史系人才济济,陈同燮、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杨向奎等教授和老师,都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他跟随名师学习,成为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终身从事学术研究的起点。学习期间,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积极地进行社会调查,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被选举为班长,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他还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1955年暑假里,他在滕县东9公里处的岗上村的小河两岸,发现了彩陶碎片。凭着所学知识,他断定这是一处古文化遗址,但不能确定是什么时期的文化。张知寒将采集到的文物带回山大认真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郭沫若先生亲自写信给张知寒,给予热情鼓励。山东大学派刘敦愿率队到岗上村,进行了实地考察,证实了这个文化遗址在考古学上的重要价值,结束了山东无“彩陶文化”的历史。张知寒决心从事考古事业。 但是,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改变了他的命运。1957年,他被错误地打成了右派,取消了大学分配的资格,并被关押起来。1962年才被解除劳教,回到家乡监督劳动。 直到1978年,张知寒的冤案才得到昭雪。二十多年的不公平待遇,没有使他怨天尤人,也没有消沉。没有研究史学的条件,他就改行学习医学。在布衣大师刘子衡的鼓励下,他苦心钻研中国的传统中医理论和经典医学名著,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特别是在中医妇科和医药学史方面,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撰写了《傅青主在妇科方面的杰出贡献》的论文,发表于《中医学刊》上,受到著名中医耿鉴庭先生的称赞。由于他在医学方面的成绩,1976年滕县卫校聘请他担任代课老师,讲授中医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19M年9月,冤案彻底平反,张知寒重返山大任教。他凭借自己的辛勤努力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踏实细致地教学,深得学生的拥戴。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以深厚的国学根基,非凡的记忆力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在历史文献学、儒学、史学史、医学史和方志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他最大的贡献是重整墨学研究事业。国内外的墨学家,普遍认为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墨子里籍的考证;二是墨学研究的复兴。 对于战国初期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也是一个谜。张知寒将春秋和战国初期,这一带的方志检阅一遍,遍览群书,提出了墨子里籍在今之滕州的观点。他连续发表《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数篇论文。明确指出,墨子的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今山东滕州境内)。滥邑后来归属鲁国,因此可以说墨子是鲁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公子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滕州境内尚有与目夷相关的文物和古迹,“目夷、墨翟” 应是同音之转。 在对墨子本身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张知寒的又一个突出贡献是他对墨学研究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他为此所付出的心血和精力也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今天一直流传着他为推广墨学研究而跑掉了裤子、跑坏了肝、跑断了腿等动人的事迹。国内外的知名学者都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杨向奎先生曾言:“先秦墨子显学传,两汉以后儒学先。而今墨学重奋起,赖有教授张知寒。”蔡尚思先生说:“研究墨子,张知寒教授不如我;组织发动、宣传墨学,我不如张知寒教授。张知寒是优秀的墨学社会活动家。”并亲笔题词:“张知寒同志富有墨子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任继愈先生也高度评价张知寒是当代的墨子,并说:“在我所有的朋友当中,张知寒教授是我最敬重的一个。”1〇年来,在张知寒的积极推动下,成立了第•一个由政府主办的墨学研究部门一-山东大学与滕州市政府联合办的墨子研究中心,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民间墨学研究机构——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墨子基金会,还主办了一次全国的、三次国际的墨学研讨会。他还帮助滕州市先后兴建了“墨子研究中心”、“墨子纪念馆”、“墨学研究展”和大型墨子铜像等重大工程。 就在张知寒为墨学研究努力奋进的时候,病魔却悄然侵人了他的身体。他先后患上了肠癌、肺癌和肝癌。但是他毫不畏惧,以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同病魔搏斗,坚持墨学研究,直到病情恶化。1998年8月16日凌晨与世长辞。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