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衡(1903至1981年)原名刘位钧,滕州城关杏花村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析证诸子、衡量百家的学者,被尊称为“布衣大师'刘子衡生于一个佃农家庭。自幼聪明放达,9岁便入私塾读四书五经。1924年春,刘子衡考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曲阜二师)。当时的校长是山东的马列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范铭枢先生。范铭枢在学校大力推荐进步书刊,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关注时事,思想活跃,进步思潮弥漫校园。图书馆员辛成智和学生杨荫鸿、张观成等,建立了学校里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刘子衡与学生中的共产党员王泽新、刘德荣、张化恪、张育东等,交往甚密。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救国之事,并参加了震惊全国的“五卅运动”。1928年,济南发生“五•三”惨案后,国民党省党部派员进驻曲阜二师。中共党员王泽新等人由于活动频繁,引人注意而被捕。刘子衡作为学生代表挺身而出,到兖州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说理。国民党反动派怕事态扩大,只好答应把被捕的学生全部释放。由于刘子衡善于斗争,主持公道,受到同学信赖。改组学生会时,他被一致推举为学术部长,后来改任学生会主席。此时的学生会,实际已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学生组织。
1927年,刘子衡参与主持公演了话剧《子见南子》。该剧主要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会见卫灵公夫人南子的故事。
没想到触怒了孔氏家族,认为剧中孔子拜倒于南子石榴裙下,是对孔子的侮辱。孔氏家族上告中央教育部门,加上个别外国新闻记者的推波助澜,于是就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子见南子》案。事件发生以后,国民党当局要停演这出戏。但在共产党领导下,师生奋起反抗,获得了全国各地的热烈声援,还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此次斗争,被后人称为“五•四”青年学生运动的继续。这场斗争,最后以校长宋还吾被撤职,刘子衡等人被开除,大批进步学生被迫离校而告结束。而刘子衡在这场斗争中初试锋芒、崭露头角,显示了他超群的胆略与才华,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意。
1929年,刘子衡到济南,考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他因学业优异、见解独到,深受该校筹委会主任蔡元培的赏识。刘子衡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我国东北的侵略战争,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结果被迫休学。回到他阔别多年的家乡,在滕县师范任国文教员。他教授的是国文知识,同时向学生传授救国思想。授课之余,潜心研究学问。他博览强记,勤于经史,旁及佛道,尤长于《周易》和诸子研究,有“三玄专家”之美称。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也经常邀请他讲学。
他曾应邀到南京给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讲学。林森本来要求刘子衡为其解读《周易》,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但在讲学过程中,刘子衡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讲了另一个题目:“俱立则治,共同抗日,则民族可兴;偏立则乱,内战不休,则国家必亡”。时而讲历史,进而讲国情;时而讲政治,时而又讲时局,总把抗日救国道理,贯穿于讲学内容之中。他巧妙地对蒋介石所谓的“攘夕卜必先安内”反动政策,进行了有力批驳。刘子衡借给冯玉祥讲《易经》之机,点出他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缺少正确的政治方针和知人善任之明。“《易》者,变也; 要随‘时’而变,审时度势,掌握住时机,才能成就大事。当此民族危亡之秋,正英雄大展抱负之时,应重振张家口抗日精神,不为一时名利所羁绊,联合真实抗日之朋友,‘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以完成抗日救国大业,自可名垂青史。”这些观点,冯玉祥极为钦服。在为柏烈武、冯玉祥讲学时,何应钦等国民党要人,也闻讯前来听讲。“刘大师”的名字开始在国民党军政界传播开来。“七•七”事变后,形势日益严峻。11月上海陷落,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刘子衡随冯玉祥到徐州,会见李宗仁,指出“坚决抗战,则民族可兴;不坚决抗战,则国家必亡。”并说: “此次战役,必定获胜;将军建功,在此一举。”这些话,为台儿庄大战的胜利,点出伏笔。
1939年初,刘子衡到西安讲学。先后为顾希平、董介生、胡宗南等西安军政官员和大专学校师生举办讲座。对胡等主要讲经学、子学;对师生主要做学术讲演、宣传和鼓动抗日。在给胡、顾、董等讲学时,随时借题发挥,激发其爱国热情,提高全民族团结一致对敌的觉悟。当时,胡宗南住下马陵,院内有董仲舒的墓,墓前石刻有一幅对联:“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当给胡宗南等人讲董仲舒“天人相与”学说时,提到这副对联,他说:“这对联是恭维董仲舒的,其实董并未做到。他是计利计功的。我认为应改为‘正其谊亦谋其利,明其道亦计其功’才对。就我们当前来说,就是要明晓民族大义,外无私产,内无私心,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战,谋求抗战的彻底胜利。‘明其道’、‘计其功就是明白抗战的正确战略方针,去创建复兴中华民族的丰功伟业’在西安讲学的三年里,刘子衡还掩护了一些革命者和进步人士。保护了中共西北特支总部和联络处所在地姜记蕃菜馆、百乐饭店、天德楼饭店等,保证了林柏渠等人在西安活动的安全;营救了中共地下联络员老画家黄笏丞和李桂生等人。1939年初,会见了中共中央领导人林伯渠、周子固。林、周对刘子衡坚持宣传联合抗战的讲学活动及影响十分赞佩,转达中共中央对他的关怀。次日,林伯渠在温其凡陪同下,到八仙庵看望刘子衡。与他畅谈了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共坚持抗战、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劝他暂不去延安,利用讲学特殊身份,继续在国民党军政界开展活动。林老的亲切谈话给刘子衡很大鼓舞,从此,他与中共中央取得了直接联系。1940年老舍参加慰问团,赴前线慰问抗日军民,曾去延安。回重庆经西安时,刘子衡邀老舍给部分军官、爱国人士演讲,介绍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清明及军民高涨的抗日热情和艰苦奋战精神,震动了西安。为了宣传抗日,刘子衡先后到达南京、西安、上海、成都、上饶、衡阳等地,利用各种关系,广交社会名流,与蔡元培、闻一多、老舍等知名人士经常往来。他的讲学,在当时国民政府中产生了震动,在全国人民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他被人们称为“兴圣大师”,慕名者日益增多。“大师” 之名从此名扬四海。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日寇一时凶焰万丈,蒋介石制造了“皖南事变”,掀起反共高潮。刘子衡极为愤慨,利用讲学,大力疾呼团结抗日,防止分裂;公开谴责制造“皖南事变”是破坏抗战、是亲者痛仇者快的愚蠢行径,要求国民政府312惩肇事者。西安特务分子为之恼火,监视他的行动,对讲学活动寻隙捣乱。根据林伯渠的意见,与温其凡研究,劝他暂去宝鸡讲学。经同盟会元老、孙中山擎友孙墨佛介绍,在宝鸡给黄子芳、杨静宇、祝稚琴、翟鸿飞等人讲解《周易》,又去汉中给西北大学师生做《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的学术报告。然后,又偕温其凡南下成都,开展讲学活动,受到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作家陈翔鹤的热情接待。他给四川大学师生讲了《孔子的爱国思想与当前的抗日斗争》,受到热烈欢迎。不久,温去桂林联系反蒋老友李济深,刘子衡则去了重庆。他首先到《新蜀日报》馆看望老舍,研究了大后方文化战线的斗争形势;拜访了柳亚子、梁漱溟、沈钧儒。温致函促他速去桂林。经遵义时,看望了老友王驾吾。到桂林,李济深极为热诚。为李讲解了《易经》义理之学,详解了“乾”、“坤”两卦。应李之请,向他的宾朋们讲了《礼记•礼运》,主题是“志存社稷谋匡复,要与斯民乐大同”。这一年冬天,应第十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之邀,同温去金华,为其军官们讲学,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43年春,经温介绍到上饶,给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等将官,讲解《孙子•谋攻》和《礼记•礼运》,指出:“欲致升平,背私为本;复兴民族,抗日为先。”王敬久、顾祝同为刘子衡的渊博学识、凛然正气所折服,情不自禁地行弟子的礼仪,对刘子衡非常恭敬,军官们皆为之肃然。不幸,温其凡回莆田故里探母时,突然病逝,临危说:“四大原无我,千秋愧此生。不能目睹驱逐日寇,还我河山,死不瞑目。”并委托刘子衡回西安时,转告林伯渠和中共中央。治丧已毕,应七十四军和第十军王耀武、李玉堂、方先觉之请,赴衡阳讲学。先在衡阳王耀武处,给军官们讲了孔子“成仁”说和孟子的“取义”说。主题是:“舍生抗日争此义,众志成城固吾疆。”接着,方先觉请他到自己的驻地衡山,给全体官佐演讲。其中说道:“第十八集团军虽人数较少,装备较差,靠小米加步枪在敌后打击日寇,对牵制敌人起到不小作用,应当联合他们,并肩杀敌。蒋先生采取限制削弱的办法,我以为太不明智了。”该军政治部主任朱岳,站起大声喧嚷,说毁镑“领袖'“为共产党说话”。方先觉很生气,训斥说:“刘大师是当今名士,林主席(林森)、顾长官都请他讲学。我们很多人都是他的弟子。你竟敢无礼!坐下好好听着!”王耀武后来告诉刘子衡,朱岳不服,密告蒋介石。蒋令方先觉查复。经他和王敬久、李玉堂致电蒋,说明“刘先生强调共同抗战,并无他意;他专治经学,绝非共产党。”不久朱岳被调出方部。1944年又到桂林,给李济深等人讲解了全部《易经》。王敬久、王耀武、方先觉、李玉堂也曾专门到桂林听讲。初秋,与王耀武同车去重庆。过贵阳,看望柳翼谋。柳邀当地学界人士,请刘子衡讲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他却提出了“知行不二”的哲学命题,阐释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在重庆,接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电报,邀请飞往兰州,给各部队军官讲学。此行历时半年,曾住同乡朱兴汶家。1M5年春回到西安,仍往八仙庵。托监院周秋阳,密送信函给林伯渠,汇报抗日讲学经过和温其凡病逝情况。然后,至宝鸡会孙墨佛,继续在宝鸡开展讲学活动。
抗战胜利后,刘子衡以徐州、济南为活动中心,利用其特殊身份,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积极营救被捕的中共党员。他还到处作反内战的演讲,并写下了题为《“打不得”九论》的文章,在《山东公报》上发表。文章回顾了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近百年中都是帝国主义运来炮弹,借中国人之手,来残杀中国同胞的历史事实,提出了九个论据和九个不能打的理由。文章发表后,被全国各地报纸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蒋介石曾下令严处,但他得知是刘子衡所为时,碍于刘的声望和影响,没有深究。只是撤了编辑吾忠匡,便草草收场。董必武为此事,曾写信给刘子衡,赞誉说:“先生高瞻远瞩,发为宏文,真乃一片仁者之心,有民胞物与之怀。”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子衡在怀仁堂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新中国成立后,刘子衡出于多方考虑,向党中央提出,回山东老家生活。周恩来、郭沫若等中央领导出面挽留,但由于刘子衡本人不肯留北京,就同意他回山东,并作了相应的安排。从此,他定居济南。先后担任省土改委委员,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省政协二、三、四届常委,省司法厅副厅长,省五届人大常委等职。1981年7月20日,刘子衡先生与世长辞,长眠于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
刘子衡一■生以布衣自居,不慕荣利。者有《周易正义稿》、《孔子编年》以及关于“老”、“庄”研究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