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瑛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40
人物姓名: 王思瑛
人物异名: 王一民;王亦民;王思玷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160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895年
卒年: 1926年
籍贯: 山东省峄县
亲属: 王晓荣;王绍舯;王绍舯;王思璞;王思瑕

传略

王思玷原名王思瑛,曾用笔名王一民、王亦民。山东省峄县兰陵镇西南圩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国民革命烈士。 王思玷的曾祖父王晓荣,字春旭,嘉庆举人。道光年间,曾先后任江苏崇明、金坛、奉贤知县。他廉政爱民,积劳成疾,最后死于知县任上。祖父王绍舯、父亲王赓庸,弃文习武,以图报国,不得志而回乡务农。家有田地200余亩,家境较富裕,属于小地主家庭。王思玷兄弟三人,兄王思璞、王思瑕,他是老三。 王思玷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军阀混战、灾情不断、鲁南人民生活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王思玷自幼便对政府的腐败黑暗十分痛恨,同情和关注广大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这种经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增添了深厚的实践积淀。 幼年时,因本地没有公立小学,王思玷在后光裕上学。老师王思颖是清末秀才,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在他的影响下,王思玷自幼酷爱文学,表现出很高的文学天赋。在临沂县城,高等小学毕业后,王思玷兄弟三人同时考入南京铁道专门学校。毕业后,又都到兰陵区立小学任教员。作为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又受到“五四”前后民主思潮的影响,王思站积极开展宣传,反对封建愚昧,提倡民主自由。他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还不顾封建势力的威胁,和兄长一起带头剪辫子,带领青年砸毁封建迷信的寺庙神像。并办起夜校,自编教材,向百姓传播文化知识,宣传思想解放。组织学生办起剧团,演出由他编写的新剧本。在他的教育熏陶之下,很多学生怀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参加抗日救国的革命运动,如田兵、王秋岩、孙立晨等。后来,有的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有的为国捐躯。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反对专政;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并以《新青年》为主阵地,向封建势力发起挑战。而文学则成了当时最主要的工具,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个民主启蒙的高潮。王思玷被这个热潮深深地吸引住了。他订阅了《东方杂志》、《小说日报》等进步杂志,广泛地阅读当时著名作家的作品。还经常向学生讲解鲁迅、茅盾、郁达夫等文化先驱的作品,阐发其中的民主自由思想。王思站还拿起笔来,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1921年,茅盾主编的《小说日报》第12卷第5号上提出以“风雨之下”为题,征求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和长诗。王思玷闻讯,立即响应,参加了这场刚刚兴起的文学革命,写下了处女作《风雨之下》。他用一个农民的自述,描写了暴风骤雨给农民造成的灾难,控诉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小说在当年的《小说曰报》第12卷第9号上发表。并被评为入选的优秀作品。茅盾评论说:“作者对于农民生活的熟悉,在这里已露端绪。”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王思玷又连续发表了《偏枯》、《刘并》、《归来》、《瘍疫》、《一粒子弹》和《几封用S署名的信》。按照《小说日报》发表的日期推算,这7篇作品写于1921—1924年间,而且全部是他在鲁南地区写成的。 从思想内容看,前五篇真实地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鲁南农村的生活景象,后两篇则揭露了军阀混战的罪行。7篇中《偏枯》、《几封用S署名的信》和《瘟疫》,1935年被选入由胡适、鲁迅、茅盾编纂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从侧面折射了王思玷这几篇小说的成就。尤其是《偏枯》一篇,全文仅有4000字,故事情节也不复杂。描写了一对贫农夫妇,在卖儿卖女那一瞬间的悲痛心理。在果树发芽的春天,贫农刘四得了半身不遂,无法养活家人,只好将三个儿子分别送人或卖掉。《偏枯》的写作比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晚一年,比《祝福》早两年,在当时的文坛和社会上,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讲,都可以称得上我国文学史上的佳作。 正如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一样,王思玷1924年以后,毅然放弃了他所钟爱的文学事业,投笔从戎。这不仅和他痛恨政府腐败、力图改变现状的性格有关,也和当时中国国内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紧密相关。孙中山先生痛感以前屡次革命失败的教训,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在广东建立了国民革命政府,决意北伐,打倒军阀,统一中国。而当时的中国北方,在奉系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民不聊生。一些有志之士,响应北伐,建立义军,策应革命。1925年,兰陵的国民党人袁永平组织起一支队伍,抗击军阀的压迫。这支队伍就是他和王思站秘密组织起来的。后被编为国民革命军山东游击队第一支队,袁永平任司令,王思玷任参谋。 王思玷一腔热血加入义军中来,本想以身报国,但却很快发现起义军成员的成分太复杂。其中多是纪律观念较差的农民和被收编的军阀残部,素质参差不齐,参加队伍的目的更是不相一致。王思玷向袁永平建议,先整顿队伍,提高战斗力,筹集粮饷,然后再采取行动。但袁永平拒绝了他这个正确建议,率领部队于当年秋天,进攻军阀张宗昌部下、翟文林盘踞的临折市。虽然顺利地攻克了临沂,但随即遭到翟文林部和江苏军阀白宝山部的夹击,队伍损失惨重,被迫撤出临沂城。袁永平先被翟文林诱降,后遭到杀害。王思玷率领余部,继续转战于苍山临沂一1926年秋,不幸被反动派杜若堂杀害,年仅31岁。 王思玷短暂的生命轨迹显示着:初入文坛,声名鹊起,以杰出的文学才能,留下了不朽之作,被茅盾先生誉为文坛一现之彗星。投笔从戎后,忠于革命,英勇斗争,为中国的统一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论文论武,王思玷都无愧于“鲁南英杰”之称。 为缅怀先烈、不使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被世人忘怀,枣庄的民间文学家王善民、靖一民于1990年整理出版了《午夜彗星——新文化运动先驱王思玷遗作集》,冰心老人亲自题写了书名。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