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湖(1865—1944年),字仁奎,山东省滕县智四区山亭社沈庄村人。国民党陆军上将,加杰威将军衔。
张锦湖家能自给,世代耕读。其幼年时天资聪颖,滕县衙门捕快沈君将其收为关门弟子。他苦练武术,精湛单刀,及至弱冠,已是滕东一带颇有名气的武师。自幼习武的经历,使他非常羡慕古人结义称雄的事迹,也和当地的一些名士,结为好友,如张象珍、张飞等人。青年时,张锦湖看到清政府吏治腐败,内外交困,国家处于危亡之中,就立志要保国救民。
清末,山东境内连年灾祸,瘟疫肆行,很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还有许多人铤而走险,落草为寇。张锦湖一家也难逃此厄运。为了生计,他接受了好友张飞的邀请,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2月2日深夜,携带一把铡刀,偷偷离家出走,徒步行至台儿庄。因无盘费乘船,只能滞留此地乞食为生。后偶遇一南下货船,急需装卸帮手。船主见张锦湖身高力猛,便收留他在船上暂作帮工,随船南下。经扬州到靖江,经张飞介绍,到黎天刚部当兵。后又到海门巡防营当兵,辗转驻守江浙各地。
当时,青帮“礼”字辈、扬州人朱奉先开堂收徒。在朋友引荐下,张锦湖人拜朱奉先为师,为“大”字辈,宗名“张大局”。张锦湖凭借出众的武艺,屡立战功,被管带徐宝山提升为队长。以后,张锦湖以刀会友,交结了众多的江湖义士。一时名声鹊起,身孚众望,被誉为江淮“三把半单刀”之第一刀。朱奉先谢世后,张锦湖接任了掌堂,成为当时青帮中极有影响力的老字号人物。后来在上海叱咤风云的黄金荣,人箭跗,也難为师。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锦湖经徐宝山推荐,到芜湖水师任职。在此期间结识了同盟会元老张居正,由他介绍加入了同盟会,成为革命阵营中的一员。1908年,张锦湖回苏中担任军职。主要任务是在新军中传播革命思想,联络革命志士,秘结盟社,为以后的武装推翻清王朝作准备。
y张锦湖执掌香堂,结盟建社,在革命阵营内部、军旅和民间都有很高的威望。其影响力也为孙中山先生所重视。1911年夏,接受中山先生之约,张锦湖亲赴澳门,与中山先生共商江淮流域国民革命之大计。会谈结束后,张锦湖携带中山先生的手谕,回到军营,进一步联络各地志士豪杰,认真细致地策动驻守江淮各地新军和巡防营等,作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浪潮迅速波及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拥护国民革命。张锦湖所在的部队正驻守镇江。在他的策动下,于11月7日宣布起义,成立了镇江军政府,并推举营长林述庆为都督。同时,张锦湖又耐心地调解当时的革命军首领徐绍桢、徐宝山和林述庆之间的个人恩怨,使他们摒弃前嫌,联合各地力量,成立江浙联军,准备一举攻占南京。
取南京是一场大战役,各方面安排都很周密。根据分工,张锦湖利用自己在帮会、社团等组织中的影响,联络苏中的各类军事武装,筹集军需粮草;以协调员的身份与同盟会领导的军队取得联系,让他们协助攻打南京11月中旬,江浙联军会集镇江,由徐绍桢任总司令,张锦湖率领第一军,参加南京攻坚战。
11月12日,联军向南京进发,到15日即完成了对南京的战略包围。张锦湖所率第一军,负责攻打天保城。他将部队分为三路:一路专门负责运输,昼夜兼程将砖块运至城下,并用红绫布覆盖起来,以充粮草蒙蔽敌人;一路专门修造工事,架设帐篷,摆出一副长期作战,务必攻克城池的架势;自己则亲率一路军队,白天集结于城下,夜晚撤回,连续七日,迷惑敌人。同时,张锦湖又通过帮会的关系,联系驻守狮子山的炮兵,让他们相机行事,里应外合。他派人到城内张贴告示:“十万甲兵困金陵,虎闯马营如履平。提督纵有三头六臂,难逃指日覆灭命。” 以此动摇城内的军心。守军的士气大受影响,厌战情绪蔓延,战斗力明显下降。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张锦湖杰出的军事才能。
11月22日,联军向南京城发动猛攻。张勋的军队最终败退。11月3〇日,雨花台被革命军攻占,张勋狼狈逃到了徐州。1911年12月2日,革命军进入南京。
占领南京这个六朝古都,而且是南方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对当时的革命形势有巨大的作用。孙中山先生回国后,领导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决定建都南京。这就充分体现了南京的地位以及江浙联军攻克南京的重要意义。
U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根据张锦湖对革命的贡献和在攻克南京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任命其为陆军第八旅,中将旅长,镇守军事重地扬州。民国五年(1916年),接受张謇的邀请,移镇南通,就任通海镇守使,两淮搬运史,晋授陆军上将,加杰威将军衔。统辖南通、如皋、海门、泰兴、崇明、启东及沿海各地,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张锦湖治理南通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都倾力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遇,也被称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其一生都奉献于中国民族工商业。而其最主要的基地就在南通。张锦湖正好是这一带的地方官员。他在各方面都给张謇全力的帮助。兴办实业,扩建纱厂,盈利很多,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棉花种植业、养蚕业的迅速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商业、沿海贸易也进一步活跃。南通一时治安稳定,百姓富裕,呈现出经济繁荣的局面。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总司令蒋介石聘请张锦湖作军事顾问。他为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军阀割据的局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27年,张锦湖以年老请求退休,得到批准,并特批他为国民政府高等顾问,享受中央要员待遇。
退休后,张锦湖寄居上海。尽管有着优厚的待遇,住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里,但他仍忧国忧民,关心时事。山东故乡大灾,他捐款捐物,资助乡里,赈济滕东百姓。1936年秋,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煽动“华北分治”。张锦湖以个人身份到河北、山东等地,劝说故友同僚,让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国家统一为上,维护民族团结,一致对外,得到了抗曰爱国人士的赞誉。抗战爆发后,张锦湖不忘为民族解放大业尽心献力,毫不畏惧日军的恐吓、威慑,利用自己居住在法租界的有利条件,保护了许多抗日爱国志士。
上海沦陷后,法租界也为日军占领。张锦湖深切感受到了亡国之恨,整日里忧思国事。1944年12月24日,病逝于上海,享年80岁,安葬在虹桥公墓。国民政府于1945年4月29日,在重庆为其召开隆重的追悼会。蒋介石、宋子文、孙科等分别题写挽联:“海岱硕望、耆年硕德、德音孔昭。”当年10月,国民政府又专门通令,表彰张锦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