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东甫(1891至1974年),初名文范,后名文明,字东甫,峄县坊上旺庄村(今属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人。一生矢志于教育事业,是著名教育家。
宋东甫祖居旺庄村,世代务农,并以耕读传家。祖父辈、父辈皆以积德行善、处事公正而在乡里有很高的威望。他的父亲宋玉美,尤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尽自己的所能,使孩子读书识字,即使典卖田地也在所不惜。因此,宋东甫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9岁时入本村的私塾读书。老师都是当地有名的学者,如张鲁出、李庆云等。在严师调教之下,宋东甫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至晚年,还能熟背幼时所读经书。在本村私塾读书至17岁,转入竹古山唐家学塾就读。清政府于1908年废除了科举制度,新式学堂兴起。宋东甫又进天主堂小学,后考入峄县县立高等学堂,开始接受现代的科学知识。1913年毕业后,第二年入县立单级师范讲习所,当年夏天报考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本县公学和他一起来报考的同学很多,但只有宋东甫被录取。1919年从第一师范毕业。
步入社会后,宋东甫先后在省立第一师范附小、滕县鲁家寨私立小学和济南市私立育英中学任职。1922年春回峄县,任母校县立高等小学校长,1925年辞职。
宋东甫是“爱的教育”的践行家,他对学生爱若子弟。学生们如果有错误,他总是以鼓励为主,循循善诱,使学生能主动认识错误并改正之,从不声色俱厉地加以训斥。在生活上非常关心学生,每晚坚持到学生宿舍查号,使学生倍感亲切。同时,他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切实负责。在他所管理的学校,师生关系总是非常融洽,学生在校学习如沐春风。这在当时讲究“师道尊严”的社会里,更使人有一种难得的亲切之感。
1926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举家迁居台儿庄。1927年,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鼓舞下,宋东甫毅然放弃公职,为保国救民奔走。他先到济南活动,又到枣庄北部山里组织别动队,策应北伐。当国民革命军到达峄县时,别动队就与他们取得联系。革命军自八义集由南而北;别动队自山里由北而南,夹击军阀张宗昌部,使张军大败,撤退济南。不料此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背叛了革命,北伐被迫中止。革命军南撤。鲁南再次落入北方军阀手中。别动队退回山里躲避敌锋。宋东甫返回家乡隐居,以待时机。
1928年春,宋东甫和殷晦轩等一同到徐州,寻找报效革命的机会。经孙怡仁介绍,进人第四军11师政治训练处,任宣传科员兼宣传队长,随部队转战于鲁南兖州、滕县.、汶上一带。后又随大军北上。年底,东北的张学良宣布易帜,率军入关,全国实现了表面上的统一,北伐的任务就此完成。部队随之整编,政治训练处被裁撤,宋东甫就到南京考入军校6期政治科。毕业后奉命到上海特别党部任职。但其性格淳朴,而且矢志于教育事业,很难适应上海灯红酒绿的生活。这时济南师范校长蔡自声,邀请他到学校任职。宋东甫终于得遂所愿,即于1931年二月辞职离开上海,到济南师范就任党义教师兼训育员,不久,任训育主任。这一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全国掀起了抗日请愿活动,各地学生积极响应,要求政府抵抗日寇的侵略。宋东甫负担起带领济南师范学生到南京请愿的重任,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使学生平安返校。1932年暑假,蔡自声校长辞职,宋东甫也就此离职,到兖州乡村师范任教。过了一年,又回到济南,在私立育英中学任教。1936年春,回母校济南第一师范任训育主任,当年秋天离职。随后,到山东寿张,任乡村师范学校训育主任。
19抑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曰军气焰嚣张,华北沦陷,进逼山东。寿张乡村师范也遭到了轰炸,学校被迫迁到梁山。不久,当时的教育部又命令山东中等以上学校南迁。宋东甫将妻子送回娘家,自己带长子跟随学校到了许昌。第二年初,学校迁往湖北均县。但战事日益紧急,仅过了半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各学校也奉命入川。然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绝大多数学生靠步行非常困难。而仪器设备、教师家眷和体弱的学生,要用车船运送。当时运输工具简陋,且路途极其险恶,充满着危险。宋东甫不辞劳苦,承担运输领队的任务。依靠着賴烈的责任1:湘嫩入微的工作,终于圆了西迁任务。
入川后,学校校址定在了梓潼,办起了国立梓潼师范学校,宋东甫仍任训育主任。为便于社会上的青年接受教育,学校特设夜间部。并以此宣传抗日政策,激发民众同仇敌忾一致抗曰。宋东甫还在学校里组织话剧团,利用节假日排练演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期间,宋东甫的家庭却连遭不幸,其妻子李氏、长子治安、女治兰相继去世。但宋东甫忍住身心的极大伤害,全力投入到事业中,与国难共命运,直至抗战胜利。曰本投降后,为了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宋东甫接受家乡父老的盛邀,返回峄县筹办县中学。然而,八年抗战,国家元气大伤,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宋东甫面对资金、师资、校舍极其困难的局面,多方筹集,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在1947年草创峄县中学。当时,学校共有初中、简师四个班,学生仅200人左右。并且师资很缺乏,宋东甫就亲自兼任公民课教师。在学校里,他大力提倡学生讲国语,讲究科学,提倡阳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峄县中学,接受了很多女生就读。这在当时的鲁南男女受教育机会很不平等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
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宋东甫奉命率领峄县中学南迁。他们辗转各地后,和山东其他几个学校一同到了台湾。不久,宋东甫就离开了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直到1955年,才应台东女子中学的聘请,重返教育岗位,至1964年退休。晚年以写作自娱,有回忆录4册。1974年病逝于台北。
宋东甫晚年,尽管身在台湾,仍然心系故乡。曾屡次教诲自己的子女和去台湾的峄县籍学生,希望他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回到故乡、发展故乡的教育。1991年11月,在宋东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在台湾的峄县中学的师生,汇集台北召开追思会,并出版了《宋东甫先生百岁i臟己念集》,以裁觀貌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