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熙喆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32
人物姓名: 高熙喆
人物异名: 高仲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135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854年
卒年: 1938年
籍贯: 山东滕县

传略

高熙喆(1854至1938年),字仲,山东滕县人。祖籍浙江会稽,先祖迁居到鲁。清末翰林。曾历任国史馆编修、宁夏知府、直隶宣化知府、大名知府等职。 高熙喆出身于破落士绅家庭,5岁丧父,随母艰难度日。 8岁入滕县“道一书院”就读。十余年间,刻苦努力,博览群书,加上天资聪慧,过目不忘,成为当地学子中的佼佼者。光绪八年(1882年),高熙喆中举,第二年参加会试。高中二甲进士。光绪十三年(1887年),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国史馆编修以及会试考官、道台、监察御史和三地知府等。在长期的仕途中,高熙喆忠实地恪守中国旧知识分子报国爱民的优良传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上疏,致力于革除积弊,移风易俗,注重教育,鼓励生产,留下了诸多政绩。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高熙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当时西方列强正掀起瓜分中国的又一轮狂潮,而中国人民面对国家存亡的危难,奋起反抗。在山东一带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山东巡抚袁世凯立即进行残酷镇压。清政府内部分成了两派:主抚派和主剿派。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高熙喆针对此事,上了非常著名的奏折《为防维后患请定界限以杜效尤折》和一个附片。揭露山东地区的传教士和教民的不法罪行以及袁世凯镇压义和团的残酷,要求撤换袁世凯。 这份奏章产生了很大影响。光绪帝看后,下旨军机大臣及袁世凯。要求袁世凯“详审地势,据理以争,毋得迁就了事。”后又面谕军机大臣,同时电告袁世凯:“山东威海界务,英人自行履勘,文登百姓不服,聚众阻止。”要袁世凯“详切开导绅民,毋再自胎伊威。”不几天,又将高熙喆的奏章,抄交给总理衙门,令其查核办理。高熙喆的奏章,在当时真可谓振聋发聩。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保存了珍贵的资料,也充分体现了他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的品格。 光绪三十年(1904年),高熙喆赴宁夏任知府。他为官清明,赏罚兼施,重视教育,革除流弊,号召养马采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宁夏境内本来有四条引黄渠道,但因年久失修,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黄河经常泛滥,淹没良田。高熙喆亲自“挨径用,核部伍,均庸力,杜侵渔,谨潴泄。”仅用半年时间,就将汉延、唐徕、大清三渠修复。又发动民众整修惠农渠,引黑泉湖水入新渠。由于工程浩大,耗资不菲,其下属都怕他担风险,劝他不要动工。他不为所动,坚持动工,并“日夜视察,身先士卒,饥则唆胡饼,与民杂坐畚锸间。”将所办公文都拿到工地上处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新渠基本竣工,增加了灌溉面积5万余亩。此后地方年年丰收,原野一片江南风光,真乃万家坐佛。”宁夏地方回汉杂居,常有些民族间的冲突。高熙喆特别注意对百姓的教育。他在宁夏选择官地建设学舍,并捐书数百卷,亲临讲坛,向回汉学生讲书。他号召人们共同守礼守法,为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做出了很大贡献。当他调离宁夏时,老百姓跪地哭送数十里,恋恋不舍。后来,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自传中,称他为宁夏百年来最好之官。 宣统元年(1909年),高熙喆调任大名知府。他不带家属,不用门丁,只要一位老人照顾生活,百姓无不称其廉洁。在宣化知府任上,去除社会弊端,减少仪仗,奖励生产。 民国建立后,出于忠君的儒家伦理思想,高熙喆辞去官位,回到故乡隐居,从此不再出仕。在乡期间,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曾主持编修《续滕县志》。抗日战争爆发后,高熙喆忧国忧民,寝食难安。当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不作丝毫抵抗,竟放弃济南而逃。日军南下侵入邹县,进犯两下店,威胁滕县一带。这时地方绅士们担心自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聚集在商会里讨论对策。有些人不顾民族大义,为了一己私利,主张到邹县迎接日军。高熙喆拂袖而起,痛斥那些地方士绅。但仍有少数劣绅到部县迎接。高熙喆痛骂这些无耻之徒,发誓不做亡国奴。并不顾年事已高,决定离开故乡,不与日军谋面。终因年迈体弱,路途颠簸而得病,最后忧郁而逝。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