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敬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26
人物姓名: 李克敬
人物异名: 李子凝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114_00.pdf
性别:
时代: 清代
出生年: 顺治十六年(1659年)
卒年: 雍正五年(1727年)
籍贯: 山东峄县
亲属: 李鱼化;李春光;李冲

传略

李克敬,字子凝,号小东,山东峄县人,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卒于雍正五年(1727年)。清代诗人。 李克敬的高祖李杏与明代文学家贾三近是至交好友,曾任肥乡县主簿。贾三近称赞其为人的豪放:“李实斋,李实斋,吃的庭席打得柴。”李克敬的曾祖李鱼化,祖父李春光,父亲李冲,都是设馆教书为生。李克敬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但自幼生活却较为贫苦。尤其是他的父亲李冲,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曾被掠走,历经九死一生才回到家乡。结婚后接连生了六个儿子,曰子过得较为窘迫。李克敬后来曾颇为伤感地回忆起少年生活:“昔吾先君子遭明季兵火,流离失学,仅而有生。荒城文献断绝,乃奔走丐借经书,捡薪燃明,荐涉文史,以意授吾兄弟,所存田产尽以推让世父,辛苦旅寄,节衣缩食,教令求举,每念此,悲痛不自胜也。”正因如此,李克敬自幼读书就非常刻苦,加之聪慧异常,所以少年时便显现出过人的学识。《峄县志》载:“(李克敬)幼敏悟嗜学,弱冠为诸生。”“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吟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才满山左,久且满天下。”康熙十三年(1674年),峄县新任知县周祚增闻听李克敬的名声,加以考察后大加激赏,着意栽培他。峄县的绅士文人也都与他诗文往来。少年李克敬在对其充满期待的环境中也自视甚高,并立下远大志向:“生于斯世,要当为天地有用之人。”并且对自己的学识相当自信,认为凭借自身才学,“二十余辛可粗了功名事,四十左右便当逍遥圆,为生死之谋,图不朽之。”并在他的诗文中多次表露出他的志向和对成名立业的渴 ,如“少小足奇志,拟意自豪狂。”“萧然布衣士,一朝动帝王。” ‘抱膝坐待大风来,破浪长鸣动天地。”但是,命运给李克敬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尽管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科举仕途却是那样的坎坷。可以说,他的最富活力的青春都耗费在科举之路上了。 自青年时代起,李克敬便参加乡试。但满腹经纶的他,每次都名落孙山。对此,他既感到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又痛感明珠不售,世无伯乐。同时还不甘心沉沦。这些复杂的情感在他的诗文中都有所体现:“讵意今半世,坎河困名场。”“血力尽于此,著作等身长。一字无所用,按剑盼夜光。”“所期一未就,忍令中途荒连续参加科举失败,使李克敬的心理受到很大伤害。同时,贫困的家庭生活,迫使他不能全身心地再投入到科举考场中去,他只能走上父辈的道路设馆授徒。他先在峄县,后又陆续在临沂、徐州、曲阜、济宁等地收徒教书。李克敬学识渊博,又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实际经验,所以教起学来,既能给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又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培养出不少人才。后来,很多学生不但通过了科举考试,还成了国家之栋梁,其中以孔毓琚、颜肇亮、颜懋伦、绿鼎、王者弼等较为有名。 当李克敬为养家糊口设馆教徒时,机缘巧合,他又作了浙江学政颜光教的幕僚。颜光教,曲阜人,是著名的“曲阜三颜”(长兄颜光猷、二兄颜光敏)中的老三,此人专精学术,兼好琴射;康熙进士,授检讨,又被任命为浙江学政。他仰慕李克敬的学识才华,力邀其加入自己的幕府。李克敬也想到各地游历一番,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一下视野,便欣然接受了这一聘任。学政是负责一省文教的行政长官,一般由翰林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任期3年。主要是按期到所属各府各厅主持地方考试,为朝廷选拔人才,管理各级府州县学。到浙江后,由于颜光教身体状况较差,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具体事务,都交给李克敬处理。而李克敬也不负所托,把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同时注意选贤任能,“代衡文幕中,所赏拔皆一时名士”。这使颜光教获得了江南士子的肯定和拥戴,于是对李克敬更是器重有加,称赞他为山东第一人。但颜光教任职期满后,李克敬只能又回到故乡,重新设馆教学。 使李克敬声名大噪、命运开始转折的事情,发生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在位61年,先后6次南巡,主要是视察河工、了解民情、清除积弊等,而且还把选拔人才、拉拢士人之心,作为重要活动之一。因而读书人也把向皇帝献上诗文词赋,当作进阶之途。各地官员要组织当地文士硕儒敬献辞赋,或歌功颂德,或吟咏风物等,供康熙采风自娱,体察民情。康熙前五次南巡,历年所献辞赋何止万千。这一年三月,康熙帝沿京杭大运河南巡,途经台儿庄河段。正在滕县讲学的李克敬,听到消息后,深感这是接触皇帝、扭转命运的大好良机,便收拾行囊赶回家乡。李克敬写下了《南巡雅颂》为康熙的业绩歌功颂德。而在康熙南巡途中,像李克敬一样希冀通过文章得到皇帝垂青的文人,何止他一个。康熙沿途收到700多人的诗词歌赋一两千篇,他绝对没有精力和耐心全部看完这些东西,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如果某人的书法突出,将极有可能入其法眼。李克敬曾用心临摹过褚遂良的书法,写起来颇有几分神似。康熙又比较喜欢褚遂良的书法,李克敬就这样幸运地被康熙钦定为第一,使其身价陡增。许多官员争相和他往来。李克敬的仕途,开始扬起了风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李克敬再次参加了山东省的乡试,结果力拔头筹,举为经魁。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56岁的李克敬进京参加会试,结果又高中,为二甲第九名,馆选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并且记得李克敬的名字,特召他入殿交谈,使李克敬“初入翰林,名声大振”。尽管李克敬靠着渊博的学识,在翰林院如鱼得水,但他毕竟只是一介书生,丝毫不了解官场的黑暗和潜规则,结果为名声所累。一些官僚上书弹劾他“毁镑程朱”。康熙当时没有降罪与他,只是申斥了一番。这使李克敬明白了自己并非此道中人,于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上书朝廷,以母亲年迈体弱为由,要求卸职还乡,得到了批准。 当他回到峄县的时候,全国各地正在奉旨修撰地方志。峄县县令杨仁迪,正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见其回乡,就将这个任务交付与他。李克敬认为修县志是造福后代的大事,慨然应允,并将全副精力投入到修志工作中。他修峄县志,以明代贾三近的《峄县志》为底本,精心补充修改。“新者增之,讹者正之,阙者补之,芜者删之,疑者姑听之。”他修的《峄县志》,还具有自己的特色,即侧重于对人事的考证。如汉丞相匡衡的故乡,经其考证为峄县而非邹县。修志后一边恪守孝道,一边潜心于学术。母亲死后又按照礼制守制三年。 康熙六十年(1721年),朝廷再次召李克敬入京,授予翰林院编修,负责编纂国史。并于次年参加了康熙在宫廷设的千叟宴。不久,李克敬又参与了编纂《大清一统志》的工作,因功绩突出,“世宗皇帝颁赐稠叠”。雍正五年(1727年),李克敬积劳成疾,病逝于京城。李克敬生平著述丰富,“诗、古文集自成一家。”创作诗歌千余首,涉及题材广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同时,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论著。如《经解》、《论语为》、《四书言》、《浙行漫录》、《东南雅言》等。后人评价他是“博学能词章”,“文名噪海外”,被京城官员们美誉为“诗书文三长”之人。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