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年间的兵部尚书李化龙,自幼好学,能诗善文,武功超群。为官利及于民,曾平叛弥患,抗倭援朝,总理河道,治国安邦。文有著述,武多军功,被誉为“文治武功”的爱国名臣。
据《明史》及《长垣县志》记载:李化龙,字于田,号霖寰。河南省长垣县北满村老李庄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生,历任嵩县知县,南京工部主事,河南提学,山东提学副使,四川总督、巡抚,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兵部尚书等职,名列“长垣七尚书”之首。
李化龙从小聪明过人,人称“神童”。正值少年之时,颖悟绝伦,每有所学,过目成诵。19岁中举人。明万历二年(1574年)中甲戊科三甲第八十二名进士。八月,授河南嵩县知县。他上任后,地方劣绅及不法官员看不起这位年仅20岁的七品知县,依旧作恶。化龙遂深入民间,明察暗访,掌握大量证据后,择首恶者绳之以法,众人惊服。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奖励生产,任职6年嵩县大治。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西南地区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杨应龙造反,祸国殃民,中外震动。三月二十八日,李化龙奉旨以原官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起总督四川、湖广、贵州军务,兼理粮饱,星驰到任,调兵进剿。李化龙指挥八路兵马,血战114天,大小战斗一百余次,用兵20余万。一举平定了“传二十九代,历经七百二十四年”祸乱在西南边境,时叛时降, 挑动民族矛盾的土司反叛。李化龙立下大功,打赢了这场在万历年间三大战役中最漂亮的一仗。当地人民为纪念平叛的胜利,于播州修建了“化龙出师桥”。
平叛后,李化龙上书陈《播州善后十二条》等奏议,对平叛后的工作、各方安置和民生的恢复提出至关重要的方略,得到朝廷的嘉许。
平叛中,李化龙接到父亲病故的噩耗。他心肝俱裂,号天呼地,多次昏厥,不省人事。但是始终坚持在阵地上,以国事为重。平叛胜利后,文武官员们纷纷要求为化龙父举行奠礼,化龙不许,并发出文告,严行禁止,所属州县均不得举行。其镇道大吏仍具礼行奠,化龙只受祭文及香烛纸马,余皆不受。只有部将刘铤、陈磷独不行奠,要求进京报功。化龙念其功大,只得应允。岂知二人是借报功为名,实去李化龙老家送礼。刘铤差官先行,送银一千两,金一百两,玉带一束,祭礼银二百两。化龙老母亲大怒,命化龙舅将其逐出,声称如不快走,将捕之送官。刘铤的差官不得已而离去。陈鱗的差官知道不受礼,也不敢再去了。李化龙得知后上本参之,朝廷未许。
李化龙积劳成疾,后来又发疟疾,朝廷终于答应了他退返故里的请求。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三月二十八日,他交回尚方宝剑,回家为父亲守丧。
两年后,居家守丧的李化龙,被皇帝欽定为工部右侍郎代总理河道,主持疏浚鲁南运河事。
枣庄段运河,史称洳河,因西临韩庄湖口,故又称韩庄运河。呈东西走向,为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最大的一段弯道,全长42公里。自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的微山湖口始,向东流经台儿庄区,至江苏省邳州市的黄道桥止。上游3.5公里在济宁市境内,中游37公里在台儿庄区境内,下游2公里在江苏省邳州市境内。
早在元朝时期,元政府便采取了“遏黄保运”和“引黄济运”等措施,但收效甚微。明代中叶采取了“避黄保运”和“黄运分立”的治运方针,成效显著。所谓“避黄保运”,就是将运道由独山湖西迁到湖东,避开黄河的直接威胁,利用湖水遏阻黄河对运河的淤积。据《明史•河渠志》载:“明中叶,黄河屡次决口泛滥,冲淤徐、沛运道,漕船阻滞”。为避黄河冲淤之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旧运河东15公里处,开挖了北起南阳镇,经马口、常口、夏镇至留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70公里的南阳新河。从此,南阳至留城的运道改善,减轻了黄河对丰、沛一段运道的危害。但留城以南仍存在“黄运不分,运道阻滞”的问题。明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雨汛来临,黄河大堤决口,洪水泛滥,沛县茶城淤塞,在邳州的两千余艘漕船无法启行。两年后,黄河再次决口于邳州,损坏粮船数千艘,淹没漕粮四十万石,运粮士卒死亡数以千计。可见借黄河作运道,风、^太方所以避开黄河,尽量减少对黄河的依赖,再次成为明代后运的重点。
万历三H年(1603年)夏,黄河在沛县等地再次决口。“灌昭阳,入夏镇,横冲运道,平地一望巨浸,居民田庐荡然无一存焉,老人皆谓百年所无也”。众官员苦无良策。
值此危难之际,在家守制的李化龙被工部举荐为工部右侍郎代总理河道,就近署理河道疏浚事务。他上任伊始就徒步实勘察河道和水情,遂慨然上疏,详述治河之策。其疏曰:“今之称治难者,谓河由宿迁入运,则徐、邳涸而无以载舟,是以无水难也;河由丰、沛入运,则漕堤坏而无以维纤,是以有水难也。洳河开,而运不借河,有水无水第任之耳。疏论决排,皆无庸矣,善一。又以二百六十里之洳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黄河,二洪自险,镇口自淤,不相关也,善二。运借河则河为政,河为政则河反以困我;运不借河则我为政,我为政则我反以熟察机宜而治之。其利害较然睹矣,善三。粮艘过洪,每为河涨所阻。运入洳而安流无患,过洪之禁可驰,参罚之累可免,善四。”李化龙上书“四善之策”深受万历皇帝的赞赏。他从四个方面论证了“黄河与运河分立”、“避黄保运”以及下大气力修通洳河的重要性。朝廷准奏,于万历二十二年(1604年)动工疏凌运河。李化龙亲自盯在施工现场,他找有关人员,反复勘察测算,最后议定:伽河由王市取直,奔纪家集河深处。这样可以省掉开凿郗山及周、柳诸湖百里之险,缩短工期,节省开支,也有利于河床的加深、加宽,以供将来大船通航。接下来,他们就“修砌王市之石坝,平治大泛口之湍流,挑浚彭家口之浅河”,并先后于旧河口筑石项,建彭口坝,设三洞闸,修郗山减水闸。根据地形“标高”,详细测算出“等高线”,沿河道修建了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候迁、台儿庄,共八座斗门式船闸。这些水利设施,对调节水势、保证航道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达到了“涸水期可保水,洪泛期可泄水”的要求。这在当时也是一项重大科技成果,有的船闸一直沿用到现在。
整修后的河道,自夏镇、李家口(李家港)引水,途中汇合彭、承与东西洳河之水,至邳州直河口,全长130公里,完全与黄河分流尽避黄河之险”。
整个工程,用于挑河、建闸、开坝等项资金,计“(帑银)二十万八千一百(两)有奇。”最后结算,为朝廷节省了一笔开支。其间,有巨商想抢道速行,愿以千金为酬,李化龙正色却之。工程结束后,工部具奏章为李化龙请功,他执意谢绝,并上奏朝廷,“挂冠”归隐。
洳河开凿成功,“运道由此大通,粮艘经由洳者达三分之二”,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通过洳河的运粮船达七千七百多艘。京杭大运河从此畅通无阻。人们感怀李化龙的功绩,曾在运河边建起“三公祠”,为李化龙等人塑像。
清朝人靳辅评价开凿洳河工程为明代治运最大成就。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也曾说过:“开伽济漕,南北航通,南粮北运,年数千万石,缓和了华北因连年荒灾死人无数的困境”。同时,也发展了造船工业和航运事业,有利于战备,安定边民,具有重要价值。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闰九月,朝廷表彰李化龙的功绩。十月初七日,奉圣旨升李化龙为兵部尚书加少保,给予应得诰命,荫一子锦衣卫指挥使,世袭;赏银一百两,大红蟒衣一袭。追封上三代均为一品,并在长垣县城内建“四世一品”、“五叶恩光”牌坊,其斗方大字均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八月,李化龙一品秩满,特加封柱国光禄大夫少傅兼太保。当年十二月卒于任上,终年57岁。死后追赠少师,加赠太师,朝议谥襄毅,后称襄毅公。
明崇祯元年(1628年),奉旨为李化龙建专祠于长垣县城东街,春秋享祀。祠前有牌坊曰:“文治武功”,坊后有对联:“春秋血食诗书帅,钟鼎名流社稷臣”。正殿内有神龛一座,龛两侧有極联曰:“掀天揭地功业,长江大河文章”。李化龙塑像端坐其中,令人肃然起敬。如今李化龙墓、祠及牌坊等均已损坏。现在河南长垣仿古商业街复制有“文治武功”牌坊,雄伟高大, 雕刻精良。
1986年,李化龙被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评为“明代爱国名臣”,并被选入《中州杰出人物百家》,其评语为“不论担任什么职务,都以国事为重,鞠躬尽痒,又严以律己,不受贿赂,注意民间疾苦,并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发展当时经济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可贵的”。
(董运启李其鏖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