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山三道籀,不出娘娘出都督奉庄市峄城区一带流传很广的这首童谣,唱出了明朝的一位“贾都堂”。这就是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贾三近。此人字德修,号石癸,又号石屋主人,兰陵散客等。民间文学家贾梦龙之子。•嘉靖十三年(1534年)贾三近出生在祖父贾宗鲁任职的河南南阳学舍。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深受祖父严谨治学态度及诗书继世家风的熏陶。祖父病故后,父亲贾梦龙,携全家迁回了原籍峄县贾家楼。贾三近与弟弟贾三恕同入县学就读。他们勤奋努力,凡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官稗杂说,无不涉览。胸中的学识积淀日益深厚,文声也随之鹊起。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贾三近24岁,参加山东省乡试,一举夺魁;隆庆二年(1568年),贾三近在中得举人之后的第十个年头,赴京参加会试,高中进士。名次为山东省第一,并以博学鸿词被选为翰林吉士。春风得意的贾三近,在和其他高中士子赴琼林宴时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赴琼林宴有感》:“十年辛苦对青灯,豪气养成万丈虹。笔架山头腾彩凤,砚池波内起文龙。”两年之后,被授予“吏科给事中”的实缺。这个职位,品低权重,主要职责是抄发章奏,监督百官,能针对任何不法之事,提出弹劾。在谏官之任上,贾三近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廉政爱民,对官吏的不法之事和有害民生的事情,总是上书直谏,从不考虑自身的仕途前程。提督漕运陈王谟在转运粮食时,因经略失策,致使百万担粮食受损,当时被剥夺俸禄,革除职务;但不多久,陈王谟通过关系又被提升为湖广总督,并要求朝廷发给他俸禄。贾三近上书弹劾,予以揭露,使陈王谟再次被解职。南京户部员外郎汤希闵,因近亲章世仁与已故南京吏部尚书王崇庆的儿子王田有隙,上任后便代为报复,捏造理由,将王田一家五口斩尽杀绝。又恐公议不容,便重金贿赂上级官员,以图蒙混过关。贾三近会同谏院的其他官员实地查证,认为证据确凿,即上《纠劾极酷有司并翼恶官员以重民命疏》,最终将汤希闵革职问罪。由于当时的明王朝政治已经非常腐败,许多地方官吏贪赃枉法,为所欲为,百姓怨声载道。贾三近针对这种情形上《时事纷更海宇多故乞循旧章责实政以安民生》疏,要求朝廷责令官员安民生,守成法,以图长治久安;各处总督巡抚衙门,不得随意更改法令,资生弊端,贻害百姓;不得动辄参迎送拜。此疏上奏后不久,即得到朝廷的认可,派出精干大臣,对全国各地的不法官吏进行了查处。当时官场上的一个不良现象是官吏的选拔特别重视出身,讲求资历,致使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贾三近据此上疏《略资格慎委任以重民权疏》,提出自己对此问题的见解和解决办法。明国史修撰于慎行曾对贾三近这种不畏权势、关心民生的高贵品质,给予很高评价:“论救言官,弹劾权贵,皆人所不敢言,多与政府相左,详具奏章。”'隆庆五年(1571年),贾三近将在河北教书的父亲接到京城。一向以忠孝为本的贾三近,得以和父亲朝夕相处,尽一番孝道。但父亲贾梦龙已厌倦了都市中的官宦生活,不久就离开了北京。贾三近此时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朋党倾轧也很厌烦。•这一年正是父亲的六十寿诞,他决心回家乡陪伴父亲。恰好此时贵阳的土司安氏内部发生矛盾,举兵仇杀,守臣举荐贾三近前去查处。四月,贾三近前往贵州,凭借出色的才干,平定了贵阳的争杀。随后,赶到了父亲任职的河北内丘,和老人一起回到了故乡。从此在家闲居了一年多时间。借这个机会他到民间去,深切地关注着人民生活的疾苦,并写成《究极捕负弊源以苏疲民以清国课疏》,准备回朝时上书朝廷。
隆庆六年五月,明穆宗驾崩,明神宗即位,内阁首辅高拱在权力斗争中失败,地位被张居正所取代。贾三近被朝廷任命为户科给事中。万历二年,擢升为太常少卿,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贾三近的政绩和风度品格遭到了一些官员的嫉妒,甚至首辅张居正,在他升为太常少卿后对他也有所畏惧。张居正当时权倾朝野,势力极大。为推行自己的改革措施,不惜打击持不同政见者,并认为贾三近“如泰山乔岳,不为私用。”对贾三近怀有戒心,处处加以防范。当贾三近被吏部推荐为江西巡抚大臣时,张居正有意阻挠。认为贾三近中进士才十年便拜为中丞,前所未有。贾三近的好友国史修撰于慎行,也遭到张居正打击报复,被逼辞职回乡。贾三近看到此时无法得到重用,便第二次上疏要求回乡,但没有得到批准。
万历八年(1580年),贾三近被任命为南京光禄寺卿,上任时路经故乡与家人团聚。但还没有起身去南京,一道圣旨又招其回京任职。贾三近不想如此,遂又上书要求家居,这一次得到了批准。从此,贾三近开始了一段难得的田园生活。其间,他和父亲及一些故交好友,缙绅士人漫游于山水之间,酬诗应答,写下了一些恬淡幽雅的诗篇。万历九年,峄县知县王希过访贾三近,委托他编一部《峄县志》。贾三近欣然接受,开始收集整理峄县的文史资料,和父亲一起游历峄县的山山水水,考察古迹;查阅残编断谒,翻看古今图籍。在其父亲贾梦龙原编 《峄县志》的基础上,用时一年多修成。这是峄县的第一部县志,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史料。贾三近文学素养极高,学术眼界宽泛,因而这部县志可读性很强。
这段时间,明王朝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居正于万历十年(1582年)病故,明神宗亲政,张居正掌权期间所贬斥的大臣,又逐渐地被召回朝廷任职。万历十二年(1584年),贾三近被起用为光禄寺卿,重新回京任职。贾三近就此结束了他一生中最平静的时光。回京不久,又升迁为都察院俭右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六府地方兼提督紫荆关等。任职期间,宣布科条历律,进行革新改造。对所属官吏进行严格约束,使其不敢懈怠。不久,保定等地由于连年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死亡人数很多。贾三近率领属下官员带领百姓抗灾,赈济灾民。同时上疏朝廷,要求将各府州县粮仓的粮食和备储的银两,通融出放,赈济灾民,灾区的赋税应一律免除。上书得到批准后,“以天子德意救活贫民,免租发仓,计口周贷。设粥厂千余区,赋吏煮粥,曰食男妇22万余口,数月始罢。”贾三近还写了《煮粥法》和《救荒檄》指导救荒。
三年巡抚之职届满后,贾三近被任命为大理寺卿;但他以父母小病为由,第三次请告家居。至万历十九年(1589年),宁夏副总兵孛拜反叛,朝廷又起用贾三近为兵部右侍郎。但可惜的是,贾二近未及上任,便因背疽病逝,年仅59岁。
贾三近为人正直坦荡,为官不畏权贵,仗疏直言,为民造福。他自小博览群书,博采众艺,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曾编有《东掖奏草》、《左掖漫录》等书,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谈及此处,不能不提《金瓶梅》这部反映明中后期市民生活的著作的作者问题。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但无定论。万历丁已年(1617年)刻本《金瓶梅词话》开卷就是“欣欣子序”。“欣欣子序”第一句话就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显然,《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兰陵”是郡望,“笑笑生”是作者。所以该序最后一^话是“吾故曰:笑笑生作此传者,盖有服胃也。”“笑笑生”只是笔名,究竟是何人呢?该本“欣欣子序”后接着有一篇廿公《金瓶梅跋》,“廿公跋”第一句话说“《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巨公寓言。”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则说是“嘉靖间大名士手笔。”这就是说,“笑笑生”是明嘉靖间“一巨公”、“大名士”。“一巨公”也好,“大名士”也罢,仍无真实姓名。这就为后人留下了研讨《金瓶梅》作者的充分余地。有学者认为其作者就是贾三近。这是20世纪新时期《金瓶梅》作者新人第一说。主倡论者为张远芬发表的《金瓶梅新证》。证据十条:(一)兰陵是山东峄县,贾三近是峄县人;(二)他有资格被称为“嘉靖间大名士”;(三)小说的成书年代与贾三近的生活时代正相契合;(四)他是正三品大官,其阅历足可创作《金瓶梅》;(五)小说中有大量峄县、北京、华北方言,贾三近分别在这些地区居住过;(六)小说中有几篇高水平奏章,贾三近正精于此道;(七)小说中有些人物事件类似贾三近;(八)小说多有戏曲描写,贾三近有此生活积累;(九)他曾十年在家闲居,有创作的时间保证;(十)他写过小说。
目前,这个问题仍待考证。但贾三近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无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