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通,生年不详,卒于公元622年。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为“沂州丞人”(《新唐书》,下同,不注)。“丞”即今枣庄市峄城区一带。李子通在青少年时,家里非常贫穷,靠渔猎为生。但为人侠义肝胆,“性好施惠,家无蓄积”,扶弱济贫,深受乡亲们的喜爱。据史载,他“居其乡,见班(斑)自负戴,必代之;家有余,则以周人。”他还爱打抱不平,不畏强暴,路见不平,常常拔刀相助,在当地群众中拥有较高的威望。
隋场帝统治期间,对周边各族不断侵扰,先后三次出兵东征高丽,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祸,社会生产力惨遭破坏。河北、山东一带是东征的基地,兵役、力役负担尤重。隋大业七年(611年),这一带地区又发生严重自然灾害,而朝廷继续征发兵役、力役,不知赈恤,使群众无以为生。于是,王薄在山东长白山(今部平南)率众起义,举起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大旗,各地纷纷响应。在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李子通集合了运河南北一带饥寒交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参加了长白山一带(今部县南)左才相(自号“山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于李子通作战骚勇,“以武力雄其间”,很快成为杰出的农民起义将领。李子通对部下仁爱,得到人们的爱戴,所以归顺的人越来越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他所领的起义军已达万人。
李子通超凡的才能,遭到左才相的妒忌。李子通便率部渡过淮河,与杜伏威领导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会合,转战于淮河南岸。他的队伍继续扩大,不久便发展到两万多人。但不幸的是,他的部队被隋将所败,李子通只好率余部奔海陵(今江苏泰州市),重新招兵买马,自称“将军”。隋大业615年,又自号“楚王”,决心与隋王朝分庭抗礼。当时活跃于淮、楚间的朱粲、杜士弘和张善安等多支农民起义军都与他遥相呼应。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左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自封为大丞相。任命原右御卫将军陈棱(字长威,卢江襄安人)为江都(今扬州市)太守。未久,陈棱投降李渊,李渊即委任他为总管,让他继续镇守江都。(619年),李子通率部进攻江都,江都危在旦夕。陈棱分别向沈法兴、杜伏威请求援助。当时沈法兴遣子沈伦驻军于杨子(今江苏邗江南),杜伏威屯兵于清流,其间相距数十里。李子通采纳了毛文深的建议,暗中招募了吴地人,诈称是沈法兴的部队,夜袭杜伏威部。于是二人关系恶化,谁也不愿出兵与李子通部队交战,以援助江都。李子通乘机挥师,全力攻打江南重镇江都,很快拿下。江都总管陈棱只身潜逃。李子通的农民起义军声威大震,前来投奔者络绎不绝。隋王朝在各地农民武装及各地地主武装的沉重打击下,已经内外交困,气数已尽。李子通乘势发展壮大队伍,巩固和扩大地盘。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子通在江都称帝,建国号为吴,年号明政。李子通率部进攻丹阳,隋将乐伯通率万余人开城投降,李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此时,隋王朝已经在农民起义军的烈火中分崩离析。李渊建立了新的政权唐,江南之地尽归附李子通。唐武德三年(620年),李子通率部渡江攻沈法兴,取京口。沈法兴遣其仆射蒋元超拒之,战于慶亭,蒋元超败死。沈法兴放弃毘陵,奔吴郡。于是丹阳、晋陵等郡皆降于子通。“以法兴所署掾李百药为内史侍郎,典文檄;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司礼乐。由是江南过来人多归之。”就在这时,与李子通合作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经受不住唐王朝高官厚禄的引诱,投降了唐朝政权,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急先锋。杜伏威遣行台左仆射辅公柘率兵数千人进攻李子通,以将军王雄诞等为副将。辅公拓渡江攻丹阳,克之;又进屯溧水,李子通帅众数万人拒之。辅公柘挑选精兵一千人,执长刀为前锋,又使一千X紧随其后,下了军令:“有退者即斩之。”自己则带领余下的士兵,跟在最后面。李子通排列方阵向前压去,辅公拓前锋一千多人殊死迎战,又派兵从左右两翼向李子通部夹击。李子通败走,辅公拓紧随追击,反为李子通所败,遂即还兵,闭壁不出。王雄诞对辅公柘说:“子通无壁垒,又狃于初胜,乘其无备击之,可破也。”辅公拓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王雄诞以其私属数百人夜出击之,因风纵火,李子通大败,降其卒数千人。李子通食尽,弃江都,保京口;江西之地尽入于伏威。李子通率余部东走太湖,招集残部得两万余人。重整旗鼓,然后突袭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沈法兴部大败。沈法兴率左右数百人弃城走,后投江而死。鉴于当时的局面,李子通决定迁都余杭,并派兵四处出击,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北自太湖,南至岭,东包会稽,西距宣城,皆有之”,农民军势力盛极一时。
唐武德四年(621年),降将杜伏威遣部将王雄诞统兵攻打李子通。两军战于吴邵,李子通败绩,退保余杭。唐军兵临城下,双方展开激战,农民军寡不敌众,退而坚守,坚持到粮草罄尽。李子通和部将乐伯通二人被唐军俘获,押送到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唐高祖李渊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李子通,劝其归顺。李子通不为财利所动。杜伏威返回京师,李子通深恐杜伏威加害于已,便和乐伯通私下计议:“东南未靖,而伏威来,我故兵多在江外,若收之,可建大功。”于是二人伺机逃离长安,打算到江淮一带招集旧部,再竖义旗。不意在蓝田关(今陕西省)被关吏再次捕获,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