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严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15
人物姓名: 王严
人物异名: 王朗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073_00.pdf
性别:
时代: 东汉
籍贯: 东海郡

传略

王朗,本名严,后改为朗,字景兴,东汉东海郡人。王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他“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险节约。”(《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王朗学识渊博而富才气,为人正直爽朗,汉献帝时被拜为郎中,任命为蕾丘(今安徽省宿县东北)长。王朗师从太尉杨赐。杨赐死后,他弃官为其师守孝。后又被地方举荐为孝廉,但王朗拒不应召。徐州刺史陶谦仰慕他的才学,礼聘他为治中从事史。鉴于汉末诸侯纷争的局势,王朗与别驾赵昱一同向陶谦建议: “《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下同,不注)。陶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派赵S捧着奏章,赴长安去见汉献帝。汉献帝嘉其忠义,念其勤王有功,任命陶谦为安东将军、赵昱为广陵太守、王朗为会稽太守。 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袁术部将孙策举兵渡江,到会稽讨伐王朗。王朗手下的功曹虞翻认为,孙策兵多将广,会稽兵少将微,不能和他抗衡,不如暂时躲避一下。王朗坚持不同意,认为身为汉室的官吏,理应保守城邑。于是率将士据城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王朗只好率部突出重围,乘船渡海到东治(今福建闽侯县)。孙策又驱兵追至东治,王朗兵败被俘。但孙策有爱才之心“以儒雅,诘让而不害”。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魏公曹操表荐征召王朗。王朗由曲阿辗转江海,历经艰险,一年后才来到曹操身边。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王朗在漂泊迁移期间,“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建安末年,吴主孙权曾派使者来见魏王曹操,愿意俯首称臣,并联络曹操共同举兵进攻刘备。天子下诏与群臣商议。王朗认为,“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可无余事。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光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曹操采纳了王朗的建议,终止了联吴敌蜀的行动。 王朗“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任职期间,他治狱宽恕,不滥施酷刑。遇有疑案,则从轻发落,以“治狱见称”。曹操曾打算恢复残酷的肉刑,因为是国家的大事,于是交给众卿共议。司徒王朗坚决反对,据理力争。计议者百余人,多与王朗意见相同,加上当时对外尚有强敌吴、蜀,天下未定,于是这个计划便被搁置起来了。 曹$即王位后,升迁王朗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在此期间,他曾多次上疏曹丕,力劝育民省刑,宽徭薄赋。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登基做了皇帝,王朗改任司空,晋封为乐平乡侯。王朗举荐了光禄大夫杨彪,而自己则称病,要把他的官位让给杨彪。魏文帝就为杨彪设置了吏卒,把杨彪的官安置得仅次于三公,王朗这才继续留任。任职期间,王朗还多次上疏,言政治得失,与司徒华歆、太尉钟繇被曹丕并称为“一代伟人”。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魏明帝曹睿即位,王朗“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他曾奉命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省视文昭甄皇后的陵墓。沿途看到了老百姓很不富足,而明帝曹睿却在大兴土木,营造宫室。于是直言上疏劝止,请求明帝“卑其宫室,俭其衣食”,“一以勤耕农为务,司戎备为争”。奏疏上达后,明帝即把王朗转任为司徒。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王朗因病去世,被谥为成侯。于是王肃“嗣父为兰陵侯”(《峄县志•古迹考》)。 王朗平生致力于经学研究,著述颇丰,有“《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在当时都有流传。“文博富赡, 诚一时之俊伟也! ”他的思想对儿子王肃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