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14
人物姓名: 王良
人物异名: 王仲子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070_00.pdf
性别:
籍贯: 东海兰陵县

传略

王良,字仲子,东汉谏议大夫,东海兰陵县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依靠农耕维持生活,自幼养成了勤劳检朴的习惯。王良少年时期就刻苦好学,攻读经书,特别对儒学经典之一的《小夏侯尚书》下了一番功夫。靠多年的苦读,积累了较为渊博的学识,成了一位造诣很深的儒者。 公元8年,出身于外戚大官僚家庭的王莽自立为帝,建立了“新”朝政权。王莽上台后,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改制的措施。由于改革触及了大地主、大贵族、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加之在改革过程中用人不当,致使贪官污吏“侵渔百姓”,造成了全国政治经济秩序的严重混乱。王莽当政期间,发动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了影响深远的“绿林”、“赤眉”起义。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王莽政权曾屡次派人征召王良入朝为官,王良皆称病而拒不出仕,在家乡以教书为生,以儒学授徒/由于他的学识渊博,教授有道,一时名声大振,远近学生闻名而至,前后达千人之多。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史称光武帝。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时大局方定,百废待兴,急需大批人才服务于政府。东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这些被征辟之士,经过考试合格,均拜为郎,隶属于光录勋。再经过铨第,即可补为官。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当时在朝廷里任大司马的吴汉,早已闻听王良的名声,就派人下书,征辟王良进京任职。但王良无心做官从政,便婉言谢绝。吴汉又连续数次诚恳相请,均被王良婉拒。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王良被朝廷拜为谏议大夫,俸禄八百石。王良为人光明磊落,行为端正,有礼有节,任职期间,多有上疏,对汉王朝忠心耿耿,颇得人敬佩。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的高尚品行和突出才能得到朝廷认可。朝廷命他出任沛郡太守,于是王良离京赴任。但行到蕲县时,又称病不就,请求朝廷允许他退职,并得到许可。后来又被征辟,拜为“太中大夫”,参与朝廷议论政事,俸禄增至千石。建武六年(公元30年),又升迁为“大司徒司直”,辅佐大司徒处理朝廷官吏监察方面的事务。 王良入京为官,身居高位,虽然年俸已达千石,但仍非常俭朴,克己恭俭,谨言慎行,纯正清廉。大凡在京城里任高官享厚禄的人,都过着穷奢极侈的享乐生活。而王良却与他们大相径庭。他是深居简出,没有豪华的府第,也没有娶妾和役使成群的奴婢。结发妻子仍留在原籍,东海郡兰陵县的乡村老家,过着自耕自织的简朴的农家生活。 王良在京城里有位同僚,名叫鲍恢,在朝担任司徒史之职。一次,他奉命前往东海郡出差,途中经过兰陵县王良的家乡。鲍恢顾念同僚情谊,特意到王良家里看看。他来到王良所在的村子,问明了住处。只见几间普通的茅草房屋,篱笆院墙,木栏栅,门前绿树成荫,院里柴成垛,水满缸,鸡鸭啄食,完全是一番勤劳农家的景象。鲍恢向屋旁的田间小路望去,只见一个妇人,身穿粗布衣裙,左手拿一把柴刀,右手提一捆柴禾,向房前走来。鲍恢上前施礼问道:“此处可是王良大夫的府第?我是京城里来的司徒史,姓鲍名恢,和王良大夫同僚。今因公出差东海,路过贵府,特来拜望夫人。不知可有家书口信捎带,因而想求见王夫人。”妇人放下手中的东西,施礼答道:“我就是王良的妻子,有劳大人登门相问,非常感谢,烦请转达口信,家中平安无事也就是了。”鲍恢跟随王夫人进屋,遂向室内打量,东窗下安放一架织布木机,西墙根放置木床,床上粗布铺盖,不见细软衣物;简单的桌堯,陶制的生活器皿。室内虽无讲究的陈设,倒也整洁利落。显然,王夫人是一位勤劳贤良的妻子。鲍恢心中感叹,不禁肃然起敬。于是向王夫人鞠躬行礼,随后告辞而去。鲍恢回到京城,将所见情况告诉同僚,众人皆深深赞赏王良的贤德。 后来王良因病返回故乡。一年后,朝廷又重新征召起用。王良接旨进京赴任,但到达荥阳时,病重无法继续前往,于是想到朋友家中休息。朋友告诉他,“没有对朝廷诚恳的进谏、没有治国安邦的深谋远虑而取得高官厚禄的人,怎么能够频频往来而不厌其烦呢? ”不愿见王良。王良羞愧难当,此后便坚不出仕。朝廷虽多次召之入京为官,均被他以患病为由谢绝。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巡至兰陵,闻王良病势沉重,特派使者至家中抚问。光武帝又下令免除了王良子孙在兰陵的赋税徭役,以示对王良做官为人的肯定。 王良一生,为官清廉,克勤克俭,甘于居家布衣素食,终身没有纳妾。这在当时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代乾隆年间,峄县知事张玉树,熟读史书,详察列传,深为王良的事迹所感动。遂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其故里古邵村,立碑一通,以昭王良做人为官的高尚品德。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