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望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12
人物姓名: 萧望之
人物异名: 萧长倩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062_00.pdf
性别:
时代: 西汉
籍贯: 陕西省西安市

传略

萧望之(公元前106年一公元前41年),字长倩,东海兰陵人,后随家迁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他是西汉中期,宣帝、元帝二朝之间的名儒,也是当时有名的大臣。宣帝时任射策为郎,累官到谏大夫、御史大夫,后左迁太子太傅,授太子经。元帝时,以帝师之故,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后由于与宦官弘恭、石显结怨,而元帝不察,终为宦竖逼迫自杀。 兰陵萧氏为山东大族,但萧望之“家世以田为业”,系平民出身。萧望之年轻时勤奋好学,从同县后仓治《齐诗》十余年,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功底深厚。由于学识渊博,通览古今,因而“京师诸儒称述焉”(《汉书•萧望之传》,下同,不注)。 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昭帝刘弗陵即皇帝位。昭帝年幼,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主持朝政。霍光武断专行,控制了朝中大权,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为了防备政敌的袭击,对吏民防范甚严。长史丙吉将儒生王仲翁、萧望之等数人推荐给霍光。在霍光召见时,按照惯例“吏民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但萧望之不肯服从,与霍光侍卫发生了冲突。等见到霍光以后,萧望之上前责问为什么要“露索”并被“两吏挟持”。使霍光非常不高兴,“光独不除用望之”,而同来的仲翁等被委以重任。三年内,仲翁累官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惟独萧望之因不趋附霍光,仅“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候”。仲翁出入前呼后拥,非常荣耀,他向萧望之炫耀道:“不肯录录,反抱关为?” 萧望之非常反感地说:“各从其志”。后来,因弟犯法受到牵连,不能在宫廷,被放免为郡吏。魏相做了御史大夫后,将萧望之任命为属官,后又发现萧望之廉洁奉公,升“为大行治礼丞”,负责处理府内接待、礼仪方面的事务。 霍光死后,其子霍禹继父为大司马,侄孙霍山担任尚书,霍云任中郎将并封冠阳侯,两女婿担任东西宫卫尉,其他亲属都在朝廷担任要职,“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资治通鉴•卷二十四》)。霍氏在汉廷中仍然有很强的势力,骄侈纵横,肆行无忌。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夏,京师一带降雹成灾,萧望之向汉宣帝上疏“陈灾异之意”。宣帝久闻萧氏之名,问道:“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萧望之针对当时权臣专擅朝政、横行不法的现象,在对答中指出:君王虽然思政求贤,“然而善祥未臻,阴阳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要求宣帝“选同姓,举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萧望之力劝宣帝抑防霍氏,以免鲁昭公悲剧重演,完全是出以公心、为国分忧,甚合宣帝之意。于是随即被宣帝任命为谒者,从此成为宣帝的亲信。一年内就“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霍氏谋反,因事败露伏诛,萧望之因之“浸益任用”。 朝廷要选拔一批精通政事的博士、谏大夫补任郡国官员,萧望之被任为平原太守。但是,他认为自己发挥才智的地方在“本朝”,不是远离都城去当郡守。于是上奏皇帝申明观点:“朝无争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如果皇帝能够选任“明经术”、“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让他们参与政事,则 “成、康之道其庶几乎! ”宣帝欣然接受了萧望之的建议,“征入守少府”。通过长期的考察,宣帝看到萧望之为官“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为了进一步考察他处理政事的能力,先任其为“左冯翊”。并派人告诉萧望之,使之任职于三辅,不是降其职,而是为了全面考察他的能力。 萧望之在政治舞台上,第一次展现他以儒术处理政事,并大获成功的是,在宣帝下诏讨论京兆尹张敞关于以谷赎罪的问题上,他陈述主见,帮助朝廷作出了重大决策。当时西羌反叛,汉遣兵讨伐。张敞建议,允许那些犯罪较轻者以谷赎罪,以备来年粮食不足。宣帝让大臣讨论。萧望之表示反对。他认为允许罪犯以谷赎罪,会引起严重后果,造成“贫富异刑而法不一”,进而引起社会不安。萧望之引经据典,并结合武帝故事,尽陈以谷赎罪之弊,得到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的支持,否定了张敞以谷赎罪的提议。萧望之为左冯翊三年,“京师称之”,得“迁大鸿胪'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萧望之升为御史大夫。在此期间,匈奴发生内乱,许多人建议趁机出兵,将匈奴消灭。宣帝下诏让中朝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等人,向萧望之请教对策。萧望之以《春秋》经赞扬晋士訇不伐齐侯之丧为依据,否定“乘乱而幸灾”的主张。认为“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而应该“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如遂蒙恩得复其位,必称臣服从,此德之盛也。”宣帝完全听从萧望之的意见,派兵帮助呼韩邪单于稳定其国。萧望之根据儒学原则,主张以仁义之道对待处于困难中的匈奴。并感化四周的少数民族,以征服他们的心灵,可以不费一兵一卒收到四夷归附的效果。后来匈奴单于对汉朝非常感激,亲自来朝见汉宣帝。在讨论对来朝单于给予什么样的礼仪待遇时,丞相黄霸、御史大夫于定国等人主张:“其礼仪宜如诸侯王,位次在下”。萧望之又一次力排众议,独树己见。他认为:“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而且他认为,外夷稽首称臣,而中国让而不臣,这既表现出大国的谦让之风,也可以防止将来一旦发生变故,匈奴不再来朝,汉朝也无叛臣之事。这样“信让行乎蛮貉,福祚流于亡穷,万世之长策也”,完全符合《尚书》“夷狄荒服”之义。宣帝欣然采纳他的主张,宣布对匈奴以客礼相待。萧望之此议,后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稳定了边境。 后由于忤宣帝意,反对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提出的设常平仓事,“天子由是不悦”。随着与同僚关系的不断紧张,被宣帝以“廉声不闻,敖慢不逊,亡以扶政,帅先百僚”之罪,而左迁为太子太傅,“以《论语》、《礼服》授皇太子'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汉宣帝病重,“选大臣可属者”。拜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不久汉宣帝驾崩,太子即位,是为孝元帝。萧望之、周堪因曾是元帝的老师,而备受尊重。萧望之与白宗室、刘更生、金敞等四人,倾心辅佐元帝,“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 汉宣帝时中书宦官用事”。时为中书令弘恭、石显与车骑将军史高勾结在一起,相为表里,把持朝政,气焰嚣张。萧望之认为,外朝中枢机构才是“政本”,而重用宦官“非国旧制,又违古不近刑人之义,白欲更置士人”。从此与史高、弘恭、石显等结下怨仇。元帝即位后,弘恭、石显等寻机参劾萧望之:“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当时元帝年幼,又初即位,不懂得“谒者召致廷尉”就是下狱,于是准其所奏。后来从周堪、刘更生那里才知道是下狱的意思,非常生气。对弘恭、石显严加斥责,并责令放萧望之重新用事。但弘恭、石显不甘心,推史高上奏皇帝说:“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既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但皇帝感恩于萧望之教授自己八年,且又“亡它罪过,今事久远,识忘难明”,只收回他的“前将军光禄勋”印绶,而赦免了萧望之。 几个月后,元帝“赐望之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给事中,朝朔望,坐次将军'并要任师傅为丞相。恰逢萧望之的儿子上书为父亲辩护,不想遭到弘恭、石显等的攻击:“望之前为将军辅政,欲排退许、史,专权擅朝。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与闻政事,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教子上书,归非于上,自以托师傅,怀终不坐。非颇拙望之于牢狱,塞其怏怏心,则圣朝亡以施恩厚。”元帝左右为难,鉴于所列罪状昭然,只得“可其奏”。显等将皇帝的诏令“封以付谒者”,并“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萧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 ”“竟饮鸩自杀”。 萧望之一代名儒,通览古今,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勇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意见,对许多问题理解深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著名史学家班固对他的操行品德、学识及政治才能备加赞扬,对他的悲惨结局也极为同情:“萧望之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挠,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班固《汉书• 萧望之传》)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