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广疏受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09
人物姓名: 疏广疏受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051_00.pdf
籍贯: 枣庄东南的峨山镇萝藤村

传略

枣庄东南的峨山镇萝藤村,古时名叫“二疏城”。村头有座土台子,俗称“散金台”。传说是西汉年间,疏广、疏受叔侄俩,辞官归里给乡亲们散金的地方。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二疏”功遂身退、疏财济贫、而不给子孙留家财的故事。 疏广,字仲翁,生卒年不详,西汉东海兰陵人。疏广自幼好学,师从西汉著名经学大师孟卿,“明《春秋》”(《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下同,不注)。学成之后,便在家乡萝藤一带教授经学。由于疏广学识渊博、见解独到、阐释精辟,因而声名远播,求学者“自远方至”。桃李遍天下,在当地具有颇高的声望。 “征辟制”是汉代重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征辟对象为各郡的贤士和才学突出者。鉴于疏广的学识和在当地的声望,宣帝时被征为博士、太中大夫,开始其仕途生涯。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夏四月,汉宣帝在大将军霍光死后亲理朝政。鉴于霍氏家族专权的教训,他将许皇后所生的儿子刘奭立为皇太子,选大臣丙吉任太子太傅,疏广为太子少傅。六月,丙吉迁为御史大夫,疏广徙为太子太傅,专门负责太子读书事宜。 疏受,字公子,为疏广“兄子”,在疏广授官后也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史载疏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一次汉宣帝临幸太子宫,疏受负责迎接圣驾,并为皇帝置办了酒宴。在酒宴上疏受为皇帝举杯祝福,言谈举止颇为“闲雅”,表现十分突出,宣帝“甚欢悦”。没过多久,在疏广被升迁为太子太傅的同时,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六月,疏受被宣帝拜为太子少傅。 皇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许广汉,看到疏氏叔侄把持对太子的教育,不利于自己对太子的控制,便以太子年少为借口,向汉宣帝上书,要求派其弟“中郎将”许舜监护太子。汉宣帝就这件事,来征求疏广的意见。疏广回答道:“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已备,今复使舜护太子家,视陋,非所以广太子德于天下也。”对疏广的回答,宣帝认为非常有道理善其言”。宣帝又把疏广的这番话,告诉了丞相魏相,魏相听后感觉非常惭愧,连忙向宣帝跪下谢罪说:“此非臣等所能及。”自此后,疏广更加受到皇帝的器重,并多次受到赏赐。疏广、疏受一起教授皇太子,时刻不离太子身边,教育太子知书达理,并双双带领太子朝见宣帝。太子每次朝见时,都是太傅疏广在前引领,少傅疏受在后尾随。“叔侄并为师傅”,成为西汉朝廷上下的美谈,“以为荣”。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夏四月,皇太子年已十二,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熟悉《论语》、《孝经》等。疏广感到该是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便对其侄疏受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仕宦至二千石,官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疏受听后,感觉言之有理,于是叔侄二人当即同时上书告病,移居宫外。三个月后,病假期满,汉宣帝召他们复职。叔侄二人又上书,称年迈多病,要求告老还乡。宣帝看到他们确实年事已高,“皆许之”。又赐给叔侄俩黄金二十斤,皇太子也赠两位老师黄金五十斤,作为对他们的奖赏和感谢。 在叔侄俩离开的那天,公卿大臣及亲朋故友同乡“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欢送“二疏”的车辆达数百辆。在道路两旁观看送别仪式的人,夸赞叔侄俩:“贤哉二大夫!”有的人还为他的离开感到惋惜,“或叹息为之下泣”(《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疏广、疏受叔侄俩荣归故里后,将朝廷赏赐的黄金散发给贫困的乡邻。每天让家人摆设酒宴,“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资治通鉴•汉纪十七》),这样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辈们按擦不住了,他们偷偷地找到疏广“所爱信”的昆弟老人,请他到疏广处说情,给子孙辈们留点家财置办产业。老人寻机转告疏广。疏广听后不以为然。他说:“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馀,但教子孙怠堕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对于叔侄俩的良苦用心,子孙辈们心悦诚服。 叔侄俩在家乡修身养性、安享晚年,因而得以高寿。在疏广、疏受相继去世后,族人、乡邻们敬仰他们的为人和学识,钦佩他们为勉子孙上进而不留家财的品行,感念他们散金于贫苦乡邻的恩德,便在他们的故居附近修建了“散金台”,后世又称之为“二疏城”。人们对二疏的高风亮节感怀不已,历代加祀。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按祭司副使赵鹤龄在散金台上创建“二疏祠”,广植树木,立有碑碣。嘉靖十年(1531年)兵备佥事李士允又命峄县令李乃曦重修二疏祠,并在祠堂内塑了二疏像,刻碑记述其事。二疏城和二疏祠现已无存,但其遗址已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