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稚圭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08
人物姓名: 匡稚圭
人物异名: 匡衡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047_00.pdf
性别:
籍贯: 山东枣庄

传略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今山东枣庄)。他是西汉宣、元、成三朝重臣,历任太常掌故、郎中、平原文学、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位居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汉书•匡张孔马传》,下同,不注)。后因与同僚发生矛盾,被控以“专地盗土”之罪而免官。 匡衡由于“父世农夫”,幼年时家道贫穷。为了养家糊口,父亲“佣作以供资用'虽然匡家世代为农,但“至衡好学'当时家贫买不起更多的书,匡衡就去同乡一位富翁家中做工。这家人藏书很多,匡衡为他做工不收工钱。富翁很奇怪,就问为什么,匡衡说只希拏富翁能把家中的书借给他读,就心满意足了。富翁被他的勤学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更加努力地读书。年幼的匡衡虽然勤奋,但家贫“而无烛”,晚上就没有办法读书,“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匡衡依靠顽强的毅力,积累了渊博的学识。后来他成为一代名儒、经学大师,对儒家经典见解颇深,善于解经。时人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的说法。 长大成人后,匡衡进京赴试,“除为太常掌故”,后“调补平原文学”。鉴于匡衡的才华,当时京城里一些学者“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极力称赞匡氏,希望能任“文学,就官京师”。也有人羡慕匡衡才学,表示愿意跟随前往平原郡就任。时任太子太傅的兰陵人萧望之、少府梁丘贺亲自召见,考问匡衡学识,“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萧望之遂启奏汉宣帝谓之:“经学精习,说有师道”,极力推荐,“可观览”。但汉宣帝“不甚用儒”,没有接受建议。而当时作为皇太子的刘奭,对匡衡却颇有认同感,“私善之”。这就为元帝(刘奭)掌权后,匡衡的仕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龙元年(公元前48年),汉宣帝驾崩,刘奭登上皇帝位,即为汉元帝。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任尚书,前将军萧望之为副。史、萧二人矛盾重重。史高为了笼络人才,并“显示众庶,名流于世”,取得对萧望之斗争的胜利,先“辟衡为议曹史”,接着又向元帝举荐。鉴于过去对E衡的了解,“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接连晋升。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有日蚀地震之变”,灾害严重。元帝深感震惊和忧虑,于是向群臣问以政治上的得失。时任“给事中”的匡衡,纵观全局,深思熟虑,直言上谏,向元帝呈上一道“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折。他说:“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是以百姓安,阴阳和,神灵应,而嘉祥见……宜遂减官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颂》,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察上世之务,明自然之道,博和睦之化,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匡衡引圣人之言、经学典籍,委婉地指出了当时社会“吏民触法抵禁”、“贪财残义”、“纲纪失序”等弊端,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措施:缩减宫廷开支,提倡节省、反对浪费;调整制度,修改章程,近忠良,远奸臣;废除靡靡之音,提倡雅颂经书;选拔人才,广开言路,起用贤良之士;还退刻薄官吏,宣扬廉洁奉公,吸取上一代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治国方略,最后使国家兴旺、百姓安居乐业。元帝看了匡衡的奏疏以后,非常满意,即“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匡衡为官勤政为民,“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及朝廷有政议,传经以对,言多法义。”博得了元帝信任,后晋升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再迁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至此匡衡成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登上为官之顶峰。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死,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成帝性情放荡,荒淫无度。作为三朝元老的丞相匡衡,又向成帝上了一道“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贝f的奏疏,奉劝刘骜只有慎重看待过去得失盛衰的教训,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要遵守经学的倡导,做一个有德之君;不要沉醉于后宫花天酒地、淫乐无度的生活中。他说:“陛下乘至孝,哀伤思慕,不绝于心,未有游虞弋射之宴。”虽然“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但“愿陛下详览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刘骜“敬纳其言”,准其所奏。不久,“衡复奏正南北郊,罢诸淫祀”,使朝政明显改观。 后来,司隶校尉王尊弹劾匡衡:“……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作威福,为海内患害……无大臣辅政之义……罪至不道。”由此,匡衡“惭惧”,多次要求辞职,均被汉成帝挽留。 再后来,匡衡儿子昌“因醉杀人”,匡衡也受到牵连,“曾免冠徒跣待罪”。不久,司隶校尉骏、少府忠行廷尉事弹劾匡衡“专地盗土”。匡衡的封地在临淮郡僮县(今安徽省泗洪县西北),计3100顷,因标图不清而实得3500顷。后来查明,仍属匡衡收租。司隶校尉等人抓住把柄不放,认为匡衡以权谋私、违背法制、不合春秋之义。最后匡衡保全了性命“竟坐免”,遂被贬为庶人。匡衡返回故里,不几年,便死于家中,被安葬在今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匡谈村北的丛林中。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峄县知县张玉树重修匡衡墓,并立碑一块。 新中国成立后,匡衡墓作为地方名胜古迹,得到重点保护。1980年,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