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何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07
人物姓名: 叔孙何
人物异名: 叔孙通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043_00.pdf
性别:
时代: 战国时期
卒年: 公元前188年
籍贯: 薛县人

传略

叔孙通,原名何,号稷嗣君,薛县人(今山东滕州市东南)。生年不详,卒于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他是战国时期名噪一时的儒家孔鲋(字子鱼)的学生,精通儒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孔纟付拒不仕秦,但愁恿叔孙通到秦都咸阳求官。叔孙通来到咸阳“以文学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与李斯“俱宦于秦”。但由于秦始皇崇尚法家之学,因此“贤李斯”,而“消叔孙”(《汉书•楚元王传》),只做了一个“待诏博士”(《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自此始登仕途,由于能审时度势、通权达变,曾先后“事十主”,被其师赞誉为“学儒学而知权变”。后来,官至西汉太子太傅等职,成为西汉初年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秦始皇死后,叔孙通留事二世。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攻克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寺坡乡刘村集)接着又攻占了秦的交通要道陈(河南淮阳),对秦王朝构成严重威胁。消息传到秦宫,二世急忙召博士、诸生前来商议办法。博士们均主张残酷镇压,只有精明的叔孙通能够洞悉二世的昏庸,深知他粉饰太平的心理,他告诉二世:“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结果,“务正学以言”的博士诸生们,非但没有赢得二世的欣k,反而被二世以“言反”、“言盗”为借口,“下吏”治罪或罢免官职。而把处在濒临土崩瓦解边缘的秦王朝描绘为一派升平祥和景象的叔孙通,却意外地博得了二世的极大欢心,由待诏博士升迁为博士,还获得“帛十二匹,衣一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的赏赐。但从事后叔孙通“我几不脱于虎口”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已经看透了秦王朝将亡的趋势。为了保住身家性命,便弃官偷偷地逃回了故乡薛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军占据了薛地,叔孙通便委身于项梁麾下做了一名谋士。同年九月,项梁战死,叔孙通即附楚怀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秦灭亡,他投身于项羽做了幕僚,居彭城(今江苏徐州)。次年,刘邦击败项羽攻占了彭城,叔孙通又归附刘邦。此后刘邦败走仍紧随之。此时正是楚汉相争之时,叔孙通应刘邦之需,向他推荐了大批人才,独不推荐自己的弟子,引得追随他的众多弟子非常不满。叔孙通便向他们解释说: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众儒生不能冲锋陷阵,所需要的是“斩将搴旗之士”,因而暂时不推荐他们。不久,叔孙通“因竞从汉”,拜为博士号稷嗣君”(《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消灭了项氏政治集团,称帝于定陶。刘邦称帝后,就把秦朝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了,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过去跟随刘邦鞍前马后征战的人现在都成了大臣。他们称兄道弟惯了,刘邦称帝后,他们仍像过去那样,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喝醉了就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这让刘邦感到很头痛。叔孙通看透了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于是向刘邦建言,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一起制定朝廷上的礼仪,得到刘邦的同意。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三十多人,加上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共一百多人,在都城郊外演练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便请皇帝来视察。皇帝感到相当满意,就命令群臣都来学习。 汉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朝廷第一次按照叔孙通制定的朝仪,在长乐宫举行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朝拜皇帝的隆重大典。按照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然后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巾只传呼警备,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整个朝拜大典非常隆重肃穆,让刘邦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尊严。事后他非常满意地说:“吾乃今日知皇帝之贵也。”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并赏赐黄金五百斤。叔孙通趁着皇帝高兴乘机进言,推荐自己的弟子做官,刘邦自然不会拒绝,让他们都做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皇帝赏赐的五百斤黄金,都分赠给各个儒生了。众儒生都高兴地说:“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汉九年(公元前198后),刘邦调叔孙通任太子太傅。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由于宠爱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便打算让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向皇帝进谏规劝说:“……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削污地。”由于叔孙通等人的坚持,刘邦只得说:“吾听公言”。等到皇帝设置酒宴款待宾客时,看到张良招来的四位年长高士都随从太子进宫拜见,“乃遂无易太子志矣”(《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刘盈保住了太子地位,一场持续数年之久的太子废立之争有了个结果。叔孙通固然不能独揽其功,但从维护汉初安定统一的大局来看,叔孙通力保刘盈的太子地位,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在这场争宠夺嫡的斗争中,他极力维护刘盈的太子地位,因而成了吕后(雉)的恩人和刘盈的心腹重臣,叔孙通自然就牢牢稳住了自己在上层统治中的地位。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溘然长逝。五月,太子刘盈“袭号为帝”,为汉惠帝。惠帝对叔孙通说:“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能)习。”于是晋升叔孙通为太常,负责制定宗庙的仪礼法规。此后又陆续地制定了汉朝诸多仪礼制度,这些都是叔孙通任太常时论定著录下来的。 叔孙通作为一代儒生,“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知晓进退,与时变化,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陈出新,成功地走上汉初的政坛并站稳脚跟。他对汉王朝忠心不二,在汉初负责创制朝仪、宗庙礼乐和诸仪法,对于建立和巩固汉初统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叔孙通为儒学在汉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儒学的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给予了高度评价:“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