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弘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02
人物姓名: 姬弘
人物异名: 滕文公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019_00.pdf
性别:
时代: 战国时期
国别: 滕国

传略

滕文公,名弘,姬姓,生卒年不详,为战国时期滕国国君,被人们称“元公”,“……以元公行文德故谓之文公。”(赵岐注《孟子》)滕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处在齐、楚等大国夹缝中的一个非常小的诸侯国。所谓“滕,小国也,间于齐楚”(《孟子梁•惠王下》),“在今滕县西南,东界那,北界邹(驺),南及西界鲁”(《禹贡七期•战国疆域变迁考》序列(续)),其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左传》)。周代的滕国始封于叔绣(因初来滕时居住在 “错”这个地方,后世文献因此称他为错叔绣)。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异母弟叔绣被分封到滕地,继前代称呼为滕国(《史记•周本纪》)侯爵,此即周代滕国,为53个姬姓诸侯国之一。叔绣为文王第十四子,武王异母弟,其职责是监视东夷诸部,后世以 “滕”为氏,尊叔绣为滕姓始祖。滕国面积虽小,但属姬姓诸侯, 在众诸侯国中有一定的政治优势。自叔绣起共传31世,历时7〇〇余年,到战国后期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86年被宋国所灭。 西周时的滕国,因其国小,历史文献记载也很少,“滕……,小,不足齿列,弗论也”(《史记•陈杞世家》),因而后人知之甚少。但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分析,古滕国的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高,和周边地区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到了战国时期,滕国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在滕文公执政期间,以区区方五十里的小国,“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称为“善国”。滕文公本人也被称为“贤君”。这在当时“八百诸侯并立、战国七雄争霸”的背景之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处在列强夹缝之间的滕国,为了求得生存的空间,从春秋时期开始,就不断跟随大国会盟、征战,今日朝鲁,明日事宋,改曰又侍晋。滕文公也看到了滕国生存之艰难,他在登基之前,就积极探寻治国之道。做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期间,曾借出使楚国的机会,来回两次路过宋国,拜会了孟子,积极向其求教。当时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推行“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为此,孟子游历各国,奔走呼号。但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大多数诸侯国君,都不愿意实行仁政。滕弘的到来,给孟子提供了一次绝好的机会。初次见面,孟子就“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大力向其宣扬尧舜禹汤的“王道”政治,即“仁政”。又鼓励滕弘要大胆推行“仁政”,只要能够推行仁政,即使“绝长补短方五十里”的小小滕国“犹可以为善国”,完全可以治理成为一个好的国家。滕弘接受了孟子的教诲。他从此信心百倍,立志摆脱列强的欺凌,增强了实施仁政善治的信心。 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滕文公之父定公去世,文公以世子身份执政。他所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处理好父亲的丧事。由于对孟子的信任,立即派老师然友去邹国,向孟子请教为其父治丧之礼。孟子首先赞扬世子遵守孝道符合儒家之礼。接着又说自己虽然没有专门学过诸侯的礼节,但也听说过:上自天子下至一般百姓都要守丧三年,穿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夏、商、周三代都是如此。然友回来复命,滕弘决定按孟子所说行事。但当时滕国的老百姓和官吏都不同意滕弘的决定。他们认为,由于丧礼久废,现在一反常态,于先例不合,是对祖先的不尊重,不应该实行。滕弘一时没有了主意,“恐其不能尽于大事”,于是再派其师然友向孟子请教。孟子告诉世子,儒家非常重视“以身作则、上行下效”的原则,要求他亲自带头去做,并提醒他“三年之丧”的决定能否执行,完全取决于世子本人。 世子心领神会,于是在丧庐中住了5个月(为父亲守丧),这期间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和禁令。大小百官和同族人对世子的行为都非常满意,“可谓日知”,懂得礼仪。等到下葬的时候,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他悲伤的面容和悲痛的哭泣,让“吊者大恸”,大家都认为世子做得非常好。 春秋战国是“礼坏乐崩”、社会变革非常剧烈的特殊历史时期,礼制受到很大冲击。滕弘能够借为父治丧的时机,恢复废止已久的丧礼,是一个适时的变革,迈出了滕国改革的第一步。通过治丧事件,滕弘在滕国大众以及诸侯国中树立了良好威信,并且形成了以身作则、上行下效的务实作风,为此后滕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滕文公说,由于自己国家非常小,即使“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仍然会受大国的压迫,很难有自己的发展余地。孟子首先给他讲了一个“古公迁岐”的例子,指出“‘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孟子•梁惠王下》),要求滕文公要树立信心,不要依靠任何大国,只要施行仁政,就能使国家富强,在诸侯国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告诉滕文公:要治理国家,关心老百姓是非常重要的。施行仁政,就要使老百姓“有恒产”有恒心,他们才可能有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否则的话,他们就要为一己之私“放僻邪侈”而违法犯罪,等到“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因而“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要施行仁政,统治者就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政府就不能与民争利,要让利与民。同时“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要推行“助”法,以促进公田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使民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的悲苦境地。为了施行仁政,还要设立“庠序学校”来对百姓进行教化。让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滕国施行仁政,就可能惠及天下啦!滕文公在孟子“政在得民”的思想指导下,实行“法先王”、“施仁政”、“行井田”的一系列政治举措。他在国内大力推行“井田贡助”(借民力助耕公田的一种劳役租赋制度)、“庠序”(乡农之学)、“学校”(士子之学)之法。使民有恒产为世禄而有恒心,并以寓兵于农,伏险于顺;再以庠序、学校、明人伦相为表里,使人居正业,得以时教。风尚忠孝廉节,因念礼乐兵农,于是,道不变,法亦不敝,刑律无措。善政之举不久大振,时称文公是“滕行圣人之道”的“贤君”。慕名来滕者络绎不绝。楚国的许行是研究神农学说的学者,他慕名带领10个徒弟来到滕国。文公答应了他们来滕定居的要求,分给了房舍,使远来的客人定居下来。许行等人穿着粗布衣裳,靠着编麻鞋、草鞋和织席为生计,把南方楚国技术带到这里,百姓得到了实惠,同时也推动了滕国经济的发展。宋国名人陈相的徒弟陈良,也和弟弟陈辛一起背着农具,东来滕国安家落户。他们对文公说:“闻圣君行圣人之政,是‘圣人’也,愿为圣人之氓。”从此,滕国人丁大增,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迅速,成为强国富民之邦,谱写了滕国历史上辉煌的篇章。 滕文公是滕国历史上卓有贡献的名君,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小国成功的典范。他还是自孔子以来,所推崇的“仁”及“仁政”儒家政治思想的践行者。人们对滕文公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把他作为一位贤君铭记在心。时至今日,滕文公仍然是滕地的骄傲。滕州市在滕国故城附近建有文公台,并有滕文公祠;以“善国”命名的路、门、村、园等,现在还有不少。这是现代人依然怀念滕文公的见证。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