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501
人物姓名: 墨子
人物异名: 墨翟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T00012_00.pdf
性别:
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出生年: 公元前468年
卒年: 公元前376年
国别: 小邾国

传略

墨子,名翟,古小邾国人。其祖先是宋人,后长期居住在鲁国。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68至公元前376年(或公元前490年至403年),为目夷氏的后裔。目夷氏原是商王朝分封的同姓方国,后来逐渐由贵族降为平民(目夷即墨夷,也就是墨姓)。墨子出生前,“其母梦日中赤乌飞入室中,光辉照耀,目不能正,惊觉生乌,遂名之”(《浪缳记》)。乌即翟,是凤凰的別名。他的出生地有落凤山(在今滕州市木石村),据说是因墨子降生而得名。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 墨子出身平民,身份低微,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被别人称为“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属于当时的“士”阶层。因而,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他注重实践,本人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具有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墨子的弟子多半来源于社会下层。他和他的弟子结成一个严密的团体,其首领叫 “拒子”。墨家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墨家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即使国家赦免,也要按照“墨者之法”处置(《吕氏春秋.去私》)。所有的墨者都得服从钜子的指挥。墨子是当时社会下层民众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的学说能够反映“农与工肆”等下层民众的利益。 毛泽东主席给予高度评价:“……墨子是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墨子处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十分活跃,百家争鸣,诸子创说,涌现出许多思想学术流派。墨子儒者出身,初“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篇》)。因不满“礼”之繁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创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今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先有儒家、墨家,而后才有诸子百家,可见墨子及墨家学派的重要地位。墨子自著及其弟子i郝墨子的言论,经刘向和班固先后校编为《墨子》一书。原本一共71篇,现存53篇。大部分章节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集录。论述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逻辑、雛、轉等方面’翻究墨子和墨家学说可靠的基本材料。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墨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总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企图用 “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来拯时济世,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实现“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即人人平等,不分等级贵贱,不论血缘远近,平等互助。不仅要“兼爱”,还要“非攻”。就是主张和平,反对国与国之间无休止的掠夺战争。他认为战争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墨子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以此作为实现其主张的手段。他指出,大国进攻小国,就好像是孩童们把两手着地学马嘶斗的样子,除了劳累以外,其他什么也得不到。攻人之国张狂一时,使被攻国家的农夫不得耕、妇女不得织;而他们自己的国家,也同样是男不能耕、女不能织,致使两败俱伤。墨子以“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主”(《孟子•尽心上》),到处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他“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孙诒让《墨子传略》)。他与弟子多次成功地制止了大国侵略小国的兼并战争,最著名的一次是“止楚攻宋”。公元前440年,楚国准备用公输班制造的云梯等攻城器械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弟子禽滑厘等300余人,带着守城器械帮助宋国做好防御准备;自己则“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县)”(《吕氏春秋》)。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公输班和楚王,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但是,在墨子生活的年代,统治者们是不可能自动放弃对别国的侵略和掠夺的。墨子的行动虽然能够制止个別的兼并战争,却不可能阻止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也不可能以游说诸侯等和平方式,消除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因而,墨子的“兼爱”和“非攻”主张,在当时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墨子主张“尚贤”、“尚同”。尚贤是要求国君不分等级,举用贤才,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度。墨子公开申明,“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对这些人中“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墨子.尚贤》)。这反映了小生产者企图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参与国家管理的要求。这无疑是对贵族血统论的冲击,也是对贪官污吏、平庸无能之辈的鞭挞。同时,对平民百姓中的人才,是一个很大的鼓舞。针对当时混乱无序的社会政治状况,墨子又提出了“尚同”的主张,这是墨子政治观点的第一要义。尚同是在尚贤的前提下,要求人们与上级政长同是非,“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墨子•尚同》),也就是集中统一到中央。这反映了本身经济力量单薄的小生产者,希望有一个最贤能者管理国家,而且是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使自己的生活得到相对的稳定。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墨子重视发展生产,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发展生产、尚检抑奢是墨家的一大特色,也是劳动人民的本色。墨子重视发展物质生产,把“兴天下之利”作为奋斗目标。他指出,只要能够开发本国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注重人的生产(人口的增长),再加上节俭,就可以使国家的财富成倍地增长。这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壮大起来的手工业者要求发展生产的强烈愿望。墨子又反对贵族的铺张浪费,主张“节用”。他痛切地指出,统治者“暴夺民衣食之财”,在衣食住行上极端奢侈浪费,使得人们辛辛苦苦创造的社会财富“毕归之于无用”。其结果是“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墨子•辞过》)。他指出贵族们的铺张浪费,不仅消耗财富,而且因“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使社会上的劳动力大量减少;批评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是“寡人(使人口减少)之道”(《墨子•节用》)。墨子还反对儒家所鼓吹的“厚葬”。指出“厚葬”的结果是“多埋赋财”(《墨子•节葬》),同样只能是白白地浪费社会财富,因而要“节葬”,葬礼从俭。基于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墨子还提出了“非乐”的主张。他认为音乐只是少数贵族享受的奢侈品。他强调指出,贵族们鸣钟伐鼓,并不能解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非乐》)等社会问题,只能加深广大民众的灾难。墨子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反对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挥霍浪费,要求节约开支、葬礼从俭,反映了劳动大众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的要求。 在认识论上,墨子重视生产知识,承认外部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强调感性直观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据。他把“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惟一来源。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他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标准的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观点,主张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是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墨子过分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才可靠,忽视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就陷入了狭隘的经验论。 作为教育家,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为己任,指出国家执权者的首要任务是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培养众多的“贤士”或“兼士”,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墨子躬行实践,其“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吕氏春秋•当染》)。他通过创建墨家学派,对其弟子施以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授予各种专门的知识和各种生产劳动的技能和技巧,使他们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从事其所能,把他们培养成真正履行墨家道义、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墨子育人不分“王公大人”、“徒步之士” 以及“农与工肆之人”。各阶级阶层都是其宣教的对象,为后世普及大众化教育创下了先河。教学内容也非常全面,除《诗》、《书》外,还有科学、逻辑、军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德智并重”、“德力并重”、“德艺并重”。墨子非常重视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强调要言行一致,注重对人意志的锻炼,尤其重视“因材施教”。墨子在实践中,注意教育对象的特长、爱好、性格的差异以及天赋资质或才能高低,施予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给予不同的要求标准。他对弟子的要求是“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耕柱》);反对弟子不考虑自身的条件,随心所欲,盲目学习。在教育态度上,他主张“劝教”不“强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墨子•公孟》),坚决反对教师“待问而后对”、“弗问不言”《墨子•非儒》的被动施教。如果教育者不积极主动施教,就是一种过失,而且还是危害社会的祸乱之一。这对于教学来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墨子为我国古代早期自然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结合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并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手工业方面的许多重要知识,提出了古代物理学和数学的许多概念和见解。他总结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力学定义、机械运动定义、杠杆平衡原理、滑轮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他利用杠杆平衡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取水。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应用于生产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墨子对光学还很有研究,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墨子和他的弟子曾做过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成像原理做出了精辟的解释:“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墨子》)。就是说光线像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体下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射过小孔,成影在上边;人体上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下边,就成了倒立的影像。这可以说是世界上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墨子的军事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军事思想主旨是弱者的自卫学说。主要内容是“非攻”、“救守”。他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墨子深知,大国君主不会自动放弃对别国的战争,因而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和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他提出了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首先,墨子倡导积极准备,力争做到有备无患。“备者,国之重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必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墨子•备城门》)。只有做好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充分准备,才能在守城防御战斗中争取有利条件和主动地位,赢得防御作战的最后胜利。其次,墨子认为在守城防御中,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歼敌。“守城者以亟敌为上”而“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墨子•备城门》)是下策。第三,在防御作战具体战法方面,墨子提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战战术原则。对十二种攻城方法,墨子都提出了有效的防御战略,并详细解说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墨子防御理论在我国军事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有关防御原则和战术的记述,多祖述《墨子》。墨子从作战角度探讨防御,形成了较完备的防御作战理论体系,与孙子以进攻为主的作战理论,形成互补关系,对我国传统兵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许多流派: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韩非子•显学》)。后期墨家对墨子的思想做了不同的解释和发展,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对先秦学术做出了巨大贡献。秦汉以后,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墨家的发展受到影响。新中国诞生后,对墨子的研究得到支持。20世纪90年代初,滕州市政府在火车站广场竖起了墨子雕像,在墨子故里兴建了墨子研究中心和墨子纪念馆。

知识出处

枣庄名人

《枣庄名人》

出版者:苑继平

枣庄名人,人物传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