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耀廷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075
人物姓名: 马耀廷
人物异名: 名:印卿;以:字行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109.pdf
性别:
出生年: 1878年
卒年: 1938年

传略

马耀廷(1878〜1938),名印卿,以字行,是闻名的具有豪侠风格的“鲁南义士”,滕州市党山乡党山村人。抗战前,在滕县以及鲁南各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耀廷出生于谷山之阳一个较富裕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捷三公忠厚老诚、勤俭朴实,非常会理家,所以,他家便成为谷山一带的殷实户。捷三先生对地方公益事业特别关心,允其热衷于兴办地方教宵。他的这些行'动,给子女留下了十分良好的影响。耀廷先生自幼年起,即进私塾读书。由于他的颖敏勤苦,不几年即把“四书、五经”读完了。其父原想叫他走“科举”道路,因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只得改读。后来耀廷先生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山东省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即委任为烟台法院审判长。因当时烟台为军阀所控制。 军阀与地方豪绅相勾结,无法无天。法院实难进行正常工作,遂愤然辞职回乡。 马耀廷在求学期间,经友人介绍参加了中国同盟会。他拳拳服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并决心为其实现而奋斗!为此,参加了民国2年的反袁斗争与以后的北伐战争。在北伐期间,与贺耀祖。方振武等将军相友善,受贺、方等人的委托,赴汤蹈火,不怕牺牲。到处奔走,联络各方志士响应北伐。其间,他在鲁南一带策动刘黑七(桂棠)、夏兴德(子明)等几股声势较大的土匪接受国民革命军的招安,以迎接北伐。经他的推荐,中国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遂任命刘桂棠(黑七)为北伐先遣军司令。刘黑七等人的弃邪归正,解除了鲁南地区的一大祸患。马耀廷的名声因此大振。北伐失败,刘黑七率部脱离了北伐军,夏子明投奔到宋哲元将军部下任旅长。耀廷被张宗昌下令通缉,不得不携其宗援、宗尧两个儿子逃往南京,避难于同乡张玉贵家中。在此期间,他曾受到国民党革命军总司令的接见。1928年秋,山东政局稳定,国民党中央委任马耀廷为胶济铁路党部副书记长。当时,他看到国共分裂,而国民党内部也一塌糊涂,“革命”已成了某些政治野心家的“遮羞布",他不愿同流合污,遂坚决辞退了中央的任命。不久,又回到了自己久别的故乡,从事地方上的慈善事业,曾被选为滕县卍字会和滕县红十字会副会长,做了许多扶贫济苦的工作,深受时人的称赞。 耀廷居家期间,对贫苦亲邻,无不倍加温恤。逢年过节,他都叫长工们抬着面粉、猪肉、食油挨家予以周济。他常常告诫家里的人说:“我们村里如有吃不上扁食(水饺)过不去年的,我们就无脸在外边充人……”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仁者情怀。 一次,马耀廷在路上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赤着脚,挑着沉重的担子,在烈日下艰难地向前行走。他立即把那个挑夫叫住,脱下自己脚上的新鞋说:“老哥,这鞋就送给你穿吧!”那人十分感激地接了过来,正思问他贵姓大名,他却若无其事地走了。马耀廷刚正不阿,侠骨柔肠。他对普通老百姓可说是温暖如舂;而面对强暴,却勇如猛虎。 本世纪初,郞、滕、峄、费等县的土特产多运到济宁去卖,去济宁宓须通过济宁与邹县之间的泗河大桥。当时有个济宁的"地头蛇”雇了几个地痞恶棍,在这个桥头上强收“过桥钱”,稍不如意,即拳打脚踢。来往人等把这个桥头看成是“鬼门关”。马耀廷甚为不平,亲到济宁找到在那里做官的老同学,控诉那个“桥霸”。当地政府遂下一禁令:“任何人不得强收过桥钱”。同时对那几个拷打过桥人的恶棍也给予了处罚。邹、滕、峄、费等县的商旅,高兴至极,主动集资在泗河桥头立起了一座8尺(约2。7米)高的“马耀廷先生急公好义碑”以表感念。(此碑毁于解放战争中)。 韩复渠统治山东时,曾率兵亲至滕县‘'剿匪”,在颜村抓走了许多村民,硬说他们是共产党员,决定枪毙,先生得知后,十分着急连袜子都未来得及穿,就跑到滕县火车站而见韩复渠,请他释放这些无辜村民。韩说:“你敢说他们不是共产党吗? ”先生慨然答曰:“如有共产党,谙先杀我抵罪……”韩鉴于先生的崇高威望,即把所抓之人全部释放了。当时,韩的随员告诉韩说:“马耀廷就是张宗吕曾下令通缉过的老同盟会会员。韩听到后很高兴,立即引先生为问好(因韩最恨张宗!,曾派人把张杀了),并想请他出任地方官,被他婉言拒绝。 第五路军总司令马鸿逵(回族),奉命来山东“剿匪”,到滕县山亭以东,见人就杀,见庄就烧。当地民众惊恐万状,四处逃难。马耀廷得知后,大吼一声“这还了得!”立即骑上小毛驴,冒死去见马鸿逵。马觉得来的是鲁南的头面人物,不得不接见。耀廷见到马鸿逵后,喻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这位司令说:“圣人认为,‘力征’不如‘德征’。何况烧杀也有背于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将军树功德于天下,不能不从爱民始,烧杀实有损将军之德„如能以安代剿,必将受到此地民众万代传颂。”同时还对马司令讲了许多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派系斗争问题,提醒他不要受人捉弄……马听后很受感动,立即下令停止烧杀。后来,这里的乡亲们听说此后,家家烧香,叩谢“马爷”恩德。自此起,“马爷”就成了马耀廷的代号。当吋山亭以东的乡亲们,打算集资送一把歌颂他功德的“万民伞”,被他坚决制止了。 马耀廷家住滕县北境的山区,常有土匪出没,而官兵也常来“征剿”,弄得此地鸡犬不宁,民众不堪其苦。为维护地方的安定,民众公推耀廷为“自卫团团长”和“义五区区长”。从此后兵匪,不再来此地。山区民众得以安居乐业。马耀廷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威望,又共推他为七十二区的总区长。他在滕县,不论担任什么样的职务,从不要分文工薪,完全尽义务。他一生以助人为乐,洁身自爱,清高自许,以俭朴为荣,浮华为耻,因此,深为滕人所尊重,滕县名流如黄以元、颜蕙山、李子丹、张鼎文、李子善、孔昭同、黄荆叔等人均引以为挚友。“九•—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马耀廷曾慨然倡言:“誓死不当亡国奴!誓与民族共存亡! ”当时,他的长子宗援(光汉)刚从朝阳法学院毕业不久,他即把宗援送到宋哲元将军那里参加抗日(宋部当时在最前线)。宋哲元在华北抗日失败,宗援遂回到马老身边。 “七•七”事变一声炮响,给马耀廷以极大的震动。为了实现他的誓言,便叫他的长子宗援,组织民众,奋起抗日。1938年春,日寇攻占滕县县城。8000巴蜀健儿,英勇殉国。马耀廷心痛如割,以致悲愤成疾,痨病大发:遂含恨而逝,享年60岁。马耀廷逝世的消息传出后,部、滕一带的民众,无不椎心刺痛!络绎不绝,前往致吊。滕县名宿黄支田致挽联曰: “国破家亡,墨经从戒,堂构继承公有后; 志同道合,昔共患难,今日凋谢我何依。 ”古人云:“为善必昌”,马耀廷辞世后,其哲嗣均能继业述志,参加抗日救国战争。长子宗援,率其所部,与日寇苦苦战斗了整整8年,其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深为时人所推许。次子宗尧(光夏)由抗日部队保送后方深造。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三子宗鲁(光泰)也曾任滕州市政协委员。老先生的孙子们,也有不少轩轩霞举之青年,大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气概,真所谓“肯堂肯构、代不乏人”。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它立足枣庄,纵观古今,记述了古代、近代、现代及当代在枣庄土地上出生、生活工作的172位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书中写史考证有据,记事准确翔实,又颇具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它的问世,对我们了解枣庄历史,熟悉先辈业绩,继往开来,振兴枣庄,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