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熙喆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074
人物姓名: 高熙喆
人物异名: 字:仲铖;另字:亦愚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107.pdf
性别:
出生年: 1854年
卒年: 1938年
籍贯: 滕州市城关镇
亲属: 高延柳

传略

高熙喆(1854〜1938),字仲铖,另字亦愚,滕州市城关镇人。出身于破落士绅家庭。5岁丧父,随母艰难度日。8岁入滕县“道一书院”就读,在校十余年间,刻苦攻读经史古文,加上天资聪颖,对文章过目成诵,成为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 光绪九年(I883年),中二甲进士。光绪十三年(1887年),授翰林院编修,后继任国史馆协修。甲午科山西正考官,甲午科会试同考官,河南道、贵州湖广两道监察御史。光绪三十年(1904年)后,历任甘肃宁夏知府、直隶宣化知府、大名知府等职。在30余年的仕途生涯中,忠实的恪守忠君保民的儒家思想,刚直不阿,直言进谏,致力于除积弊、易风俗,劝学倡俭,鼓励生产。他的事迹至今仍在民众中广为流传。 光绪三十年(1904年),高熙喆赴宁夏任知府。他明查暗访,赏罚兼施,倡讲学,除流弊,号召养马采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宁夏境内原有四条引黄渠道,皆因年久失修,黄水肆虐,荡没良田。目睹此景,高熙喆亲自“揆径用、核部伍、均庸力、杜侵渔、谨潴泄。”不到半年时间,将汉延、唐徕、大清三渠修复》继而,又发动民众整修惠农渠,引黑泉湖水灌入新渠。此项工程浩翰,耗资较大,署官部下怕他担风险,一致劝他作罢。他不为流言所动,“日夜巡渠,身先吏卒,饥则啖胡饼,与民杂坐畚锸间。”并将知府公文带到修渠工地阅处,和随从人员“自给口食,不准用渠一钱。”历经两年,新渠基本竣工,增加灌溉面积5万佘亩。此后,“地方年年丰收,原野一片江南风光,真乃万家坐佛。”高熙结卸任时,当地百姓跪送数十里,依恋不舍。 高熙喆历任监察御史,他不畏权贵,不计利害,尽职尽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他即上书弹劾袁世凯,控诉袁在山东滥杀反洋教农民及无辜百姓。当时,袁世凯掌握清兵精锐,心术歹毒,尤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宠爱。高熙吾方无所顾忌,恣意与袁为敌,真有不相两立之概。 辛亥革命后,高熙喆卸任回家,幵始了晚年的隐居生活。许多权势人物仰慕他的名声,纷纷敦聘,请他再登仕途,均遭婉言谢绝。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渠不战而逃,山东大片土地为日寇占领。1937年底。日军大举南下,县城岌岌可危。当时,县城大商家、士紳慌作一团,准备擎旗备酒迎接曰军。年过花甲的高熙喆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严厉痛斥奴颜婢膝的汉奸卖国行为。“立命长子延柳,即刻备车,弃家远避。”先居东部山区的板上村,后移居小北河。流落异地,他常常翘首远望家乡,呜咽涕泣,只恨自己老态龙钟,不能一酬驰聘疆场杀敌报国的壮志,终因过度悲伤,于1938年8月含恨辞世。 高熙喆自幼精读经史,虽老不綴,尤精于文辞。著有《周易注》、《毛诗注》、《春秋左氏传注》、《四书说》、《高太史文集》12卷。 高熙喆生前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编纂,他反对“志者,史之末流”的观点,而认为“风俗者,太平之根本也。”1908年编撰了《滕县乡土志》,1935年撰成《续滕县志》(1〜3卷),1937年编写《章邱新志》。高熙喆为滕县人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地方志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它立足枣庄,纵观古今,记述了古代、近代、现代及当代在枣庄土地上出生、生活工作的172位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书中写史考证有据,记事准确翔实,又颇具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它的问世,对我们了解枣庄历史,熟悉先辈业绩,继往开来,振兴枣庄,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