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美瑶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061
人物姓名: 孙美瑶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86.pdf
性别:
出生年: 1898年
卒年: 1923年
籍贯: 枣庄市付庄乡康宅村
亲属: 孙美珠

传略

孙美瑶(1898〜1923),枣庄市付庄乡康宅村人。因排行老五,乡间称孙五。孙氏是当地有声望的富家大族。其胞兄孙美珠,清末秀才出身,为这一带有名的知识分子,他慷慨好义,深孚众望。1918年,为反对官兵和土匪的骚扰,孙美珠等联络地方武装和各路“竿子”,筑褰于君山(即抱犊崮),与其族叔孙桂枝分别为大寨主、老寨主。苏、鲁、豫、皖四省数十县的饥民,相与云集,不期而聚者达七八千人。有不少有名的知识分子也慕名而来,曾受鲁迅、茅盾所誉扬的鲁南著名作家王一民,也来给他们出谋划策。孙美珠等于1920年的清明节,正式组成“山东建国自治军”。下辖5路军,由孙美珠任五路联军总司令。其行动口号为“以平等为主义,均产为目的。志在除尽贪官污吏,杀绝恶董劣绅”,并决心与当时的政府势不两立。于是北京政府指使山东督军田中玉等,对抱犊崮山区孙部进行多次围剿。1922年7月15日,在西集的一次遭遇战中,由于众寡悬殊,孙美珠被俘,为官军所杀。孙美瑶继被推举为司令,时年24岁。在他的领导下,"自治军”得以恢复。 当时的北京政府,为了消灭“山东建国自治军”,委山东督军田中玉为剿匪司令,统辖山东第五、第六混成旅和二十旅、老五师等部队,对抱犊崮山区继续进行围剿。1923年4月间,山上水粮俱绝,随时有被消灭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自治军”为死里求生,决计由孙美瑶等率领一批基干力量,突出重围,在津浦铁路拦劫常有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来华人员乘坐的特别快车,劫掠“洋人”。以便对直系军阀进行要挟,打退官兵对他们的围剿。 孙美瑶等根据他们在上海。南京等地所设的联络站提供的情报,获知由浦口开往天津的第二次特别快车乘有西客,于是他们便乘路警都去韩庄警务段段长张文通处祝寿之际,在沙沟、临城间的姬庄附近,把路轨拆开。5月6日凌晨2时50分,由浦口开来的第二次特別快车,至此出轨。孙美瑶命丁开法、孙美松等率身强力壮、精通武术的基干力量,夺门破窗。蜂拥而上。当时共虏获西客39人,中客71人。除英人纳思满因拒捕被打死外,其余均被劫往抱犊崮山寨。 孙美瑶等把中外旅客虏到抱犊崮山区之后,一一询问,有以下四种人可立即释放,不予登记:一、凡是跟孙中山先生的组织(兴中会、同盟会)有联系的。二、曾参加过海州暴动、亳州暴动的;三、不足40亩地的;四、有医巫百工技艺的。如果一家有几个人同时被虏的,也只留一个,有父的不留子,有兄的不留弟,有夫的不留妻等。这样,被登记留下的,尚有中客近30人,西客近20人。临城劫车案的发生,中外为之震惊。孙美瑶等立即发出通告,如田中玉等胆敢继续追击,就立即“将西票撕掉”(即枪决)。 驻北京各国公使团,公推葡萄牙公使符礼德为领袖。向北洋政府提出口头抗议,认为临城劫车案是“庚子之乱”的再现。提出迅速中止军事行动,免得激怒孙美瑶。各国使、领馆的武官、参赞、领事,纷纷赶至枣庄组成驻枣领事团,对被虏西客组织营救。北洋政府屈于外力,积极设法与孙美摇谈判。田中玉、郑士琦等,原不答应解围,但在领事团的压制下,答应于I3日上午9时前把官军撤离。 谈判从5月11日起,到6月12日结束,达成了协议:围剿”自治军”的官兵,一律撤回原地。并将。山东建国自治军”改编为山东新编旅”,归第五师节制,委孙美瑶为旅长。招编3000人,并付款85000元。6月12日,双方在协议上签字,外客一律释放。只留下陈调元、黄家廉等人为人质,以他们的生命担保官军不再进剿和其他条件的履行。曹锟在窃取了军国大权、博得了帝国主义的欢心后,为了彻底消灭孙美瑶部,于12月19日通过新任山东督理郑士琦,指使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在枣庄中兴煤矿公司摆下“鸿门宴”,将孙美瑶诱至,突以。怙恶不悛"、“野性难驯”、"抗命不遵”等罪,将孙枪杀。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它立足枣庄,纵观古今,记述了古代、近代、现代及当代在枣庄土地上出生、生活工作的172位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书中写史考证有据,记事准确翔实,又颇具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它的问世,对我们了解枣庄历史,熟悉先辈业绩,继往开来,振兴枣庄,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阅读

相关专题

旅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