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三近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048
人物姓名: 贾三近
人物异名: 字:德修;号:石葵;别号:石屋山人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60.pdf
性别:
时代:
出生年: 1534
卒年: 1592

传略

贾三近(1534〜1592),字德修,号石葵,别号石屋山人,明隆庆进士。 贾氏祖籍山东博平县,远祖贾德真为避乱徙家至峄县兰城店西坊上村。贾三近出身仕宦之家。父亲贾梦龙,字应乾,号柱山,素有文才,著有《昨日梦存泮东诗集》、《永恰堂词》等。祖父贾宗鲁,字希参,号虚室,生性淳厚,学识渊博,年仅三十余,即以贡生历任安肃县山海卫训导、高淳县教谕、南阳府儒学教授等职。贾三近便是在其祖父任职南阳时降生(1534年1月13日),并一直在祖父身边度过童年。贾宗鲁好学不厌,诲人不倦,每常与府学生员们讲学论文,“纵横古今,潜心六艺”。贾三近深受祖父严谨治学态度及诗书继世家风的熏陶。祖父病故后,贾三近随父举家回原籍,并迁至峄城北关贾家楼。贾三近与弟贾三恕同入县学就读,勤苦奋进,凡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官稗杂说,都一一攻读,学问博大精深,未至成年就“文声大起”。每当父辈贤达、学界名流策问,应对如流。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贾三近24岁,举山东乡试省魁;隆庆二年(1568年)贾三近34岁时,以博学宏词一举成名,高中进士,名次为山东省第一,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自此,开始宦海政治生涯。 贾三近自幼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一入仕途,即注意兴利除弊,嫉恨贪官污吏如寇仇。授吏科给事中后,更专门“钞发章疏,稽察违误”;弹劾权贵,仗义执言,常言人之不敢言,而“所议吏治民生皆匡济大略”;痛斥那些横征暴敛、巧取豪夺的所谓“渔猎贪饕”,何所不至,门皂吏胥,相缘为奸的贪官污史;无情地揭发那些“蛇蝎之心、豺狼之性"、“用法而曲法”、“杀人以媚人”的极恶酷吏,对百姓敲骨吸髓的罪恶行径;犀利而又含蓄地指出当时不少地区兵祸连年,“民力疲敝、田荒不耕。谷价昂贵”,“草根木皮殆尽,人且相食,百姓流离,嗷嗷告困”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官史“视民为鱼肉”,“共剌民命、共吮民脂”,残民以逞,而所在监司又装聋作聩,日久弊深,至致殃民祸国。同时,要求革新吏治,指出只重出身,论资排辈,"滥授杂流”,而忽视真才实学的危害,要求朝廷重视人才和文治。如其在《纠劾极酷有司并翼恶官员以重民命疏》中,激昂陈词,直言敢谏。特别提出:“责成实政,勿为繁文",“不得妄意更革致滋弊端,贻害百姓”。 贾三近在其他奏疏中,也不避艰险,不畏权势,多次大胆指责揭发权贵。贾三近在万历元年有奏疏七道,其中四道是: 1、揭发平江伯陈王谟“贪饕之性,狙狯之才,交纳权豪,连姻贵戚,夤缘起用"。三劾其垢秽,朝廷罢了平江伯的职。 2、给事中雒遵、御史景嵩、韩必显三人,因弹劾兵部尚书谭纶而降三级调外任,三近率领众官救援,请朝廷收回成命。 3、朝廷推行海运,因常翻船,贾三近谙罢其役,得到允准。 4、隆庆间,肃王缙馈因行贿袭封了辅国将军,又复请庄田。贾三近上疏弹劾,缙馈的打算才落空。 隆庆五年(1571年),贾三近再迁左给事中。不久,贵阳土司安氏因内部矛盾而举兵仇杀,隆庆帝命三近前往查处。后因安氏事件平定,中道罢遣。其时,正当宰相高拱擅政,,“诸言官多所附离”,而贾三近"不能从也”。于是,便借此机会上疏辞官。请告家居。出京到达河北内丘,适值任内丘训导的父亲贾梦龙60寿诞,贾梦龙亦辞官,父子一同返回故里。 1573年,万历继位后,遣使家拜贾三近为“户科都给事中。”时高拱虽已罢官,而宰相张居正,又大权独揽。贾三近常慨叹:“安有天子耳目臣而趋走相门如白事吏?吾不忍为"。贾三近不畏其权势,孜于直谏,张居正等也惧他三分,不敢奈何,只得"改客礼之”。 万历二年(1574年)贾三近升任太常少卿,接着,皇帝“初祀南郊”,贾三近以官侍祠;赐白金绯币,再迁大理寺少卿。 万历八年(1580年),贾三近被任命为南京光禄寺卿。此时,他虽耿耿赤心,而张居正“褊哀多忌,刚愎自用”,贾三近难以施展抱负,就又洋官,第二次回到故乡峄县。在五年闲居生活中,虽身离朝廷而心怀家国,常寄兴林泉,吟诗作赋,切磋文章,“耕钓之余,穷郊原,访耆旧,披古今图籍矢志不移。1583年,纂修成《峄县志》。俟后峄县历次修志,都以贾氏所修万历版《峄县志》为范本。 在贾氏修志同年,权相张居正病死,朝野举荐,万历十二年,贾三近再次出山,任光禄寺聊。不久又拜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宏图得展,心情激奋,到任之初,宣布科条,接见吏民,改革弊政,严惩贪污。由于一系列措施,雷历风行,政绩卓著,朝廷嘉奖。 万历十四年(1586年),山西、河北灾荒严重。贾三近日夜忧伤,救民心切,屡屡上疏。《乞破格蠲恤疏》中指出:“疲黎室如悬磬”,“小民藜藿不充口,短衣不蔽体”,“不破格蠲恤,势益狼狈凋残,流离转徙,田地荒羌,庐舍空虚”,将会导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后果。疏中所言灾情翔实,语言中肯,“词肯痛切,上为心动”,很快获得朝廷允准。贾三近于是开仓散粮,停征租税。同时设粥厂千余处,就地赈济。每天有20多万男女老幼灾民能领到粥。贾三近还命人另设粥厂救济外省饥民。结果,“晋代关河方数千里,同时大锓,惟西辅之民,赖公全活百姓感激活命之情,家家安设牌位,每餐必先祝贾氏安康,然后才动口。万历十五年(1587年)转拜为大理寺聊,钦差北上边塞巡察。这时父母病重,贾三近上书请告归省,第三次回到峄县。自"西辅归时,有应得金数千,悉留贮库,书卷而外萧然也。”这种先天下之忧,忘一己之私的精神,人们至今对他念念不忘。 返家后,父母病即好转,当时其弟三恕也离官归来。父子吟诗论文,同时常与本邑文人名士或留连沧浪之畔,或啸吟仙坛之巅。这期间,著有《东掖奏疏》二十篇,《西辅封事》两篇,还有《滑耀传》、《先庚生传》、《左掖漫录》、《书韩愈送穷文后》、《煮粥法》、《宁鸠子格言》等。另外还广设学田,供给生员,并上疏请求减免地方赋税。 万历二十年(1592年)夏,因宁夏副总兵時拜据城反叛,朝廷遣使至峄县家拜贾三近为“兵部右侍郎”,令其平叛,诏旨连连催促,贾三近以父母年高,上书辞谢。后因背疽发作,长逝于家,终年59岁。朝廷赐金祭葬,营墓于峄县(即今峄城区)东南五里杨庄祖茔。 贾三近墓(乡里历来称为贾督堂林)已毁于十年浩劫。破墓后除骨骸外,仅有砚一方,墓志刻石一通(墓志已经文物部门收藏),大使盗墓者败兴。早年城北九贤祠及贾氏墓前祠堂,尚有残垣,今已夷为平地。坛山东腰有一小洞,曾传为贾氏幼年读书处。 贾氏一生著作多有散佚,见于贾氏谱载的仅奏疏、杂文等三十余篇,诗词、碑记等十余篇。据张远芬在其所著《金瓶梅新证》一书中指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明代峄县文学家贾三近"。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它立足枣庄,纵观古今,记述了古代、近代、现代及当代在枣庄土地上出生、生活工作的172位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书中写史考证有据,记事准确翔实,又颇具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它的问世,对我们了解枣庄历史,熟悉先辈业绩,继往开来,振兴枣庄,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