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通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042
人物姓名: 李子通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47.pdf
性别:
时代: 隋末
籍贯: 东海承

传略

李子通(?〜622),。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李子通在青少年时候,家贫穷,靠渔猎为生。李子通性格豪爽,乐于助人,在乡间见年老体弱的干活,必定主动去帮助他们干;家里只要有积余,必定用来救穷苦人。李子通还爱打抱不平。隋大业年间(605〜617年),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农民起义军领袖左才相自称博山公,李子通参加了他的起义军。由于李子通作战骁勇,成为起义军中杰出的将领。他对部下仁爱,所以归顺他的人越来越多,不到半年,他领导的起义军达万人。左才相为此惧怕而妒忌,李子通于是带领起义军离开了他,渡过淮河与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杜伏威部会合。不久,他的起义军发展到2万人,占据海陵(今江苏泰州),隋大业十一年(615年),率部攻打江都(今江苏扬州)。江都太守陈棱向沈法兴、杜伏威请求援助„伏威驻扎在清流,法兴派子纶驻扎在杨子,两地相距数十里。李子通采纳毛文深的意见,招募吴人诈称是法兴的部队,在夜晚袭击伏威部。伏威、法兴关系恶化、谁也不先出兵与李子通交战。李子通因此得以全力攻打江都,且很快占据了江都,陈棱奔逃。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子通在江都称帝,建国号吴,年号明政。其时隋王朝已经在农民战争的烈火中灭亡。江南归附之。唐武德三年(620年),唐王朝派大将沈法兴统帅重兵征讨,李子通率部英勇迎战,大败沈法兴,一举攻占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丹阳等地。就在这时,曾与李子通合作过的杜伏威投降唐军,引兵攻打李子通,夺取了丹阳,进驻溧水。李子通战败,率队伍东走太湖,避敌锐气,重整旗鼓,两万军队再鼓斗志,一举击败了沈法兴部,并迁都余杭(今杭州),四处出击,占领区不断扩大,“东至会稽,南至干岭,西距宣城,北至太抝。”农民起义军盛极一时。 武德四年(621年),杜伏威派部将王雄诞攻打李子通,两军战于苏州。子通:败绩,退保余杭。唐军兵临城下,李子通坚持到粮草罄尽而失败,与部将乐伯通二人被唐军俘获,押送京师长安。唐高祖李渊以高官厚禄收买李子通,劝其归顺。李子通不为财利所动,与部将乐泊通私下计议:“东南未靖,而伏威来。我故兵多在江外,若收之,可建大功。”于是二人伺机逃离长安,打算到江淮招集旧部,再竖义旗。不幸在到蓝田关时被关吏抓获,遭杀害。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它立足枣庄,纵观古今,记述了古代、近代、现代及当代在枣庄土地上出生、生活工作的172位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书中写史考证有据,记事准确翔实,又颇具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它的问世,对我们了解枣庄历史,熟悉先辈业绩,继往开来,振兴枣庄,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