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041
人物姓名: 王肃
人物异名: 字:子雍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45.pdf
性别:
时代: 三国
亲属: 王朗

传略

王肃(195〜256)、王朗之子,字子雍,与父王朗同为三国鼎立时期经学家。18岁时,随宋忠学习《太玄》。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为散骑黄门侍郎。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拜散骑常侍。四年,大司马曹真统兵征蜀,他上疏明帝,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请求罢兵。疏上之后,被采纳。又上疏,要求朝廷精兵简政,“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后王肃以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景初年间(237〜239年),朝廷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徭役十分繁重,大批农民因丧失土地而饿死沟壑,官府滥施酷刑,举国怨声载道。王肃上疏朝廷要求“省徭息民,劝农耕稼,禁止滥施刑罚。” 正始元年(240年),出任广平太守。公事征还,拜议郎。不久,为侍中。太常。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扬等人。他们把持朝纲,朋比为奸。王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论及时政,义正辞严斥责:“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使曹爽等人有所收敛:“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后为光禄勒,又徙为河南尹,嘉平六年,任持兼太常。是年,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王肃这是什么缘故,王肃回答说:"这是有乱的征兆,东南方将有叛乱出现。君若修身于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顺于德,倡乱者必先灭亡。”第二年春,镇东将军母丘俭、扬州判史文钦叛乱。景王听从了王肃关于"安国宁主”之道的计策,平定了俭、钦之乱。后,王肃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甘露元年(256年)薨。 王肃擅长贾逵和马融之学,广闻强记,知识渊博。在学坛上独树一帜,与“郑学”抗衡。“郑学”的创始人郑玄,山东高密人,东汉经学家,既通今文经学,又通古文经学,是东汉最大的博学家。在外游学十余年,归乡讲学,第子众至千人。王肃在学术上与郑玄展开争鸣。他花费了大量心血,不分今文古文,对各家学说进行综合,阐述见解。他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等经典作解,还撰订了父亲王朗的著作《易传》。他撰写的《圣证论》一书,在学术界颇有名气。为了从理论上驳倒“郑学”,又撰写了《孔子家语》一书,至今流传于世。此外,他还写了一百余篇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的文章。王肃的大部分著述已经散佚失传。 王肃生前官高位尊,又是权臣司马昭的岳丈,和权倾朝野的名臣司马懿是儿女亲家。王肃死后,“门生缞绖(Cul、die)者以百数。”大家排着长长的队列为他送葬发丧。朝廷追赠他为卫将军,谥号景侯。封王肃的儿子王恂为兰陵侯。王朗和王肃的墓地位于専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在“文化大革命”中已被人夷平。 《三国志》作者这样评价王氏父子:“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王肃亮直多闻,能析薪哉!”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它立足枣庄,纵观古今,记述了古代、近代、现代及当代在枣庄土地上出生、生活工作的172位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书中写史考证有据,记事准确翔实,又颇具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它的问世,对我们了解枣庄历史,熟悉先辈业绩,继往开来,振兴枣庄,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