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唯一号: 151030020220000036
人物姓名: 叔孙通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32.pdf
性别:
时代: 汉初
国别: 薛国

传略

叔孙通,汉家傜宗,汉初薛国(今滕州)人,年轻时曾跟孔甲学懦学。秦二世时为博士。陈胜、吴广起义后,他悄悄回到家乡,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叔孙通在彭城率领儒生弟子百余人归顺刘邦。从此,为汉朝的建立和稳定出谋献策。 刘邦并不喜欢儒学,对儒学持轻蔑态度。但由于叔孙通聪明机瞥,善于言辩,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还是得到了刘邦的赏识。刘邦看不惯儒服,叔孙通就改换楚国的短式服装;刘邦急需斩将夺关的勇士,叔孙通就推荐一些身强力大、勇于拼搏的壮士。不久,刘邦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楚汉战争历时四年,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了项羽,做了皇帝。叔孙通为他制定并主持了登基仪式。刘邦是布衣出身,当了皇帝之后下令把秦朝制订的繁文缛礼、法令全部去掉,一切从简;并大宴群臣,庆贺胜利。宴会上,群臣称兄道弟,无拘无束,有的频频举杯,有的邀功自炫,有的狂欢乱舞,有的拨剑击柱,真是醉态百出,不成体统。刘邦为此非常生气,担忧今后有令不行,酿成后患。 叔孙通见刘邦为群臣无礼而忧虑,立即建议:由他召集儒生,参照周朝和秦朝的礼仪,并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制定汉代的朝仪。刘邦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意让叔孙通试试,但要求繁简得当,切合实用。于是,叔孙通带领弟子百余人,及从鲁国征集来的30名儒生和高祖身边有学问的近臣到野外演习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请刘邦检阅。刘邦看后认为很好,就令群臣抓紧练习,为十月举行朝岁大礼做准备。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群臣在长乐宫举行隆重的朝岁大礼,仪式由叔孙通主持。天亮前夕,司仪引导群臣按官职大小依次进入殿门:武将列西边,面向东;文官列东边,面向西。数百名侍卫官兵各执兵器旌旗,守卫在殿阶两旁,数千人在殿内外井然有序,悄然无声。一切安排就绪,高祖才传令乘晕进言,百官指戟传声唱警,从诸侯王公到年俸六百石的官员,按九仪之礼(周礼,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依次上前奉贺,个个肃敬。朝礼完丰,又置法酒(指礼爵,不能喝醉)。诸侯群臣侍坐殿上,按照享卑依次起来给皇帝贺寿。酒过九巡,司仪说“罢酒”,则全部停止。如有举止行为不合礼仪者,由监察御史立即拉下去,听候处理。自始至终,没有敢大声喧哗和狂饮失礼的。刘邦高兴地说:“吾乃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于是拜叔孙通为奉常,赐金。叔孙通谢恩后,请求高祖也提拔与他一起制定礼仪的弟子、儒生,高祖把他们全部任命为郞(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叔办通出宫后,把金子赏给他们。他们高兴地说:“叔孙通真是圣人。”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I98年),刘邦提升叔孙通为太子太傅。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想以赵王如意替换太子。叔孙通恳切地劝阻,指出晋献公为宠爱麵g而废太子立奚齐,晋乱了数十年,被天下人耻笑;秦始皇不早定太子扶苏,导致胡亥诈立、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如果废长之幼,将会引起内乱,危及社稷;最后表示,假如废掉太子立赵如意,就当场撞死在皇帝面前。刘邦听叔孙通讲得很有道理。不得已说:“只是开个玩笑罢了。”于是取消了换太子的念头。又孝文帝即位后,对叔孙通说,先帝国陵寝庙的礼仪和管理,群臣都不懂,还是你负责吧。于是叔孙通又任奉常,并制定了宗庙义法。 叔孙通不仅帮助刘邦整顿了朝纲,而且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他编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器制度》、《法令傍章十八篇》等儒家仪礼法令方面的专著。他的一生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知识出处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

《枣庄人物》,它立足枣庄,纵观古今,记述了古代、近代、现代及当代在枣庄土地上出生、生活工作的172位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书中写史考证有据,记事准确翔实,又颇具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它的问世,对我们了解枣庄历史,熟悉先辈业绩,继往开来,振兴枣庄,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