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文革”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1020210002526
图表名称: 十年“文革”
起始页: 0164.pdf
结束页: 0164.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D65
关键词: 政治运动 政治事件

内容

1966年1月,羊庄东方红人民公社改称羊庄区。6月上旬,全区文化教育系统开始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作品《海瑞罢官》、《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接着全区各小学、各大队普遍开展“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祌”的运动。 8月份,“文革十六条”公布,红卫兵兴起,中小学生把老师当做“走资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批判,名目繁多的红卫兵组织纷纷建起,学校内燃起文化人革命的烈火。此后,中学招生制度改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10月,部分教师、学生到全国各地进行“革命火串联”。年底,羊庄IX首次批斗会在庄里召开,全区师生参加。“文革十条”下达后,农村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红卫兵运动形成高潮,各造反组织相继建立,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字报贴满街,批斗会接二连三。随后,从区委到各单位、各大队的党、团群组织停止活动,所有领导干部被打倒、被揪斗,党政机关受到红H.兵的冲击陷于瘫痪。然后,各级“文革”领导小组相继成立。1967年1月,羊庄区党委被“造反派”夺权,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之后,各单位、各大队相继成立“革委会”。10月,各造反派实现革命大联合后,又重新建起 “更新革命委员会”,直到1970年各级党组织恢复。从1967年11月,各中小学陆续开始复课闹革命,但考试制度被废除,一直持续到1972年7月。1974年,部分造反派单独成立批林批孔办公室,提出“踢开党委闹革命”的U号,矛头指向党委。大字报、大标语相继在街头出现。 职权单位基本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文化大革命”前后持续了十年,直到1976年10月才结束。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