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井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1020210002496
图表名称: 磕井
起始页: 0128.pdf
结束页: 0128.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K878
关键词: 文化遗址 磕井

内容

磕井位于王杭村内。相传,原为“葛井”,后因村民天旱时磕头求雨一拜即灵而遂称“磕井”。 井上两个竖立的石柱和两根横架的石柱扣榫,历经几百年风剥雨蚀,虽整体有些倾斜,但扣榫依然严丝合缝,石柱上面依稀可见“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重修”的字样(井架现存于鲁班纪念馆内)。由于经年累月的踩踏,井台上的青石板被磨得十分光滑,井u为一整石,中间打孔,直径有一米多,四周被井绳勒出了一道道七、八厘米深的痕迹。锁 u石下面还有同样一块ti石,井绳勒痕的深度与上面的相似。整个井筒全部用石头垒砌而成,井筒内的石头也被提水桶碰撞摩擦得非常光滑。井深约七、八米,俯身可见清澈的井水。上个世纪30年代,已故书画大师王学仲曾在村内小学求学,常跟做教员的父亲来井边打水、玩耍,先生喝着这古井水度过了他的初小生活。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