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1020210002473
图表名称: 木匠
起始页: 0111.pdf
结束页: 0111.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K892.28
关键词: 木匠 技艺传承

内容

木工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从鲁班爷开始,这个行业历经几千年,直到今天,我们的生活还离不开它。从事木工行业的人被称为“木匠”。在乡村,大到房屋,小到板凳,都是他们一斧一凿精心制作的。 木匠以木头为材料,伸展绳墨,拿笔划线,推刨子找平,用尺拐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 木匠干活一般是师徒结伙。“师徒如父子”,师傅是极其严厉的。 徒弟要想学到手艺,必须得听师傅的话,事事做在前头,给师傅端茶倒水打下杂。否则,师傅不好好教你,出不了徒,没有人请你做家具。过去,师傅教徒弟是要留一手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此,最关键的地方师傅是不传授的,要靠徒弟自己去领会。徒弟悟性高的,慢慢也就学会了;徒弟笨拙的,咋地也学不会,所以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 改革开放以后,羊庄的木工业迅速发展,专业队伍、从业人员之多一度空前,从而促成了火北塘、黄屯等木工专业村的形成。八九十年代,羊庄几乎每个村都有从事木工的人员,前期主要是在本村进行作坊式加工,生产的木制家具也曾进入了枣庄、滕州的各大商场,成为当时城市居民争相购买的产品。后来,很多木匠纷纷外出,进入城市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现在的乡村木匠越来越少,可怎么也忘不了他们的形象:推着个独轮车,上面放着家伙箱子,里面装着锛、斧、刨、锯、墨斗、拐尺等,腰里别着个旱烟袋,头上戴顶破旧帽子,脚穿布鞋。干活的时候,耳朵上夹支铅笔用来划线,肩上搭一个旧毛巾用来擦汗,眼睛不好的老木匠还要戴个老花镜,挥汗如雨地干个不停……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