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1020210002471
图表名称: 铁匠
起始页: 0109.pdf
结束页: 0109.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K892.28
关键词: 铁匠 技艺传承

内容

铁匠各地均有,其营业的地方称“铁匠铺”、“铁匠炉”或‘‘红炉”。铁匠铺里炉火烧得通红,师徒俩你一锤我锤轮番砸下去,火花迸射,铮铮的响声可以传遍半个村。农耕时代的犁、耙、镰、锄等生产工具和铲、勺、锤、钉等生活用品,甚至是战争用的刀、叉、斧、钺等冷兵器都是他们用手叮叮当当地砸出来的。 走动营业的铁匠多为三人,…辆粗重的独轮车,这边载着炉子、风箱、砧锤等工具,那边装着被褥、水壶、缸子等行李用品,找个地方摆开摊子便开始工作。木匠的斧、石匠的錾都要送来让铁匠锻炼锻炼;耕地的犁、铲粪的锨也需要铁匠来加工加工。铁匠做活精致与否关键在于把握“火候”,看不出火候的即为外行。铁匠们特别珍爱自己的手艺,产品必须要打上自己的印记。 羊东村的黄家是鲁南一带有名的铁匠世家。据说,清末传人黄宝太锻制功夫独到,打造的匕首能穿透七层铜钱,一生收徒三十多人,遍及羊庄内外。高村陈氏铁匠铺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生产的“陈忠”、“双钱”牌镰刀享誉鲁南。解放后,在陈氏铁匠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二羊镰刀厂”曾红极一时,“三羊”牌注册商标产品-度畅销国内十五六个省区。镇驻地西北的磕井村也曾是著名的镰刀生产专业村,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如今乡村的铁匠越来越少……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