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觅迹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1020210002466
图表名称: 医林觅迹
起始页: 0107.pdf
结束页: 0108.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R197.3
关键词: 医院 医院文化

内容

羊庄是古代医疗发达的地区之一,出土的战国前用于针灸的骨针可以为证。重修《唐新本草》的李绩(徐懋公)被封为东海郡公(羊庄曾属东海郡),他曾以医鸣于唐。清末,羊庄境内有同春堂、保寿堂、崇德堂等几个较大的中药堂铺。民国时期亦有宏德堂、广济堂等比较出名;小北塘村的李汉臣,擅长内、妇、儿科等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并著有《内、妇、儿杂病验录》一书,在当时誉满滕县。一方名医王玉珂(南塘人),治疗痘疹手到病除,被人们誉为“王神仙”,并有《疽疹经验良方》一书传世。抗战时期兵荒马乱,羊庄医疗行业逐渐衰颓,除大赵庄曾设立过“临时战地医院”外没有一家正规的医疗机构。 一九五五年,羊庄卫生所成立,后改称卫生院,设有庄里、杜堂两个分院,中西医结合成立了一支庞大的医疗卫生队伍。一九五六年起,各村开始设立医疗卫生组织,先后经历了保健站、卫生室、合作医疗站、个体诊所、中心卫生所的变迁,从业人员也由当年的 ‘‘保健员”、“赤脚医生”变成了今天的“乡村医生”。乡医们背着药箱,走村串巷地服务于百姓。七十年代以来,羊庄的“百草堂”享誉一方,老中医刘守彬擅长妇、儿等科,特别是对治疗小儿肺炎、腹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枣庄境内上百里路的患者都慕名前来。其子孙师承祖业,也是辈辈出名医。 近年来,“新农合”医疗制度的建立使羊庄的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中心卫生院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加大内部设施投入,己建成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一级甲等卫生院,现设有十多个临床医技科室,拥有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新建病房楼装有中央空调、墙壁中心供氧设备,能容纳一百六十余张床位,基本满足服务区内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