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琐忆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1020210002458
图表名称: 杏坛琐忆
起始页: 0105.pdf
结束页: 0105.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G48
关键词: 学校建筑 学校

内容

羊庄与“科圣”墨子的诞生地仅一山之隔,教育的源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传,此时范蠡在陶山隐居,曾设坛讲学,向百姓传授商道。汉代以后,羊庄曾长期兴行儒学,直到民国。 据《滕县志》记载,明代陶山上建有书院,贾二近、王兀宾、王嘉宾等名流曾共读于此,后来故地重游也留下过诗作。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但羊庄地区仍然尊孔读经。民国时期,改学堂为学校,羊庄是私塾和学校教育并存,设有县立高小一处。建国前老学校1936年,羊庄建有国办“乡农学校”一处。到抗战爆发前,羊庄的初小发展到十四处。抗战时期,羊庄形成了私塾、国民学校、抗日小学等多种学校并存的局面。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