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的根雕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1020210002451
图表名称: 化腐朽为神奇的根雕
起始页: 0095.pdf
结束页: 0095.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TS932.4
关键词: 根雕 生产工艺

内容

羊庄根雕艺术历史悠久,至今经历了上百年发展历程。清朝末年,艺人高广进便制作根雕,其子高士超将高氏根雕进行发展并做到了一定规模,民国期间在滕县开设堂号“泰和根雕店”。 其第四代传承人高铁友是鲁南根雕“非遗”传承人。 高氏根雕,采用中国传统美学方法,主要在 “树根”上做文章。在选材方面要求瘦、漏、透、皱;着色以棕色、茶色为主;在创作中注重自然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充分体现了鲁南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现在,高氏根雕的工艺过程仍以手工为主,配以手锯、电钻、钢刷、木凿等工具,通过简单的审根、去皮、上蜡、上油等工序,便化腐朽为神奇,赋予了根体神态和活力,使其栩栩如生。 东于村崔波、东辛庄刘绪芝等人的原生态根雕,用料讲究,精于取舍;构思注重创意和“盎婊廒”员。他们因材施艺,巧妙地利用原材料的自然态势、纹理、色泽以及枝、须、洞、节、疤等,尽量使这些天然成分在艺术作品中得以恰到好处地运用,经过匠心独运地雕琢、磨制,做到自然“奇”与人工“巧”的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根雕制作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