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集赶会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1020210002442
图表名称: 逢集赶会
起始页: 0089.pdf
结束页: 0089.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K892.22
关键词: 风俗习惯 赶集

内容

过去,乡村贸易以“集”和“会”为主。 人们到集上买进需要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卖出自己生产的、多余的农副产品,名曰 “赶集”。无急事、要事到集市上闲逛叫“赶闲集”。 羊庄、庄里两个集市起源较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境内的赵庄、土城、自庄、沙冯又先后“起集”。每个集市都有约定俗成的日期,按农历到期“赶集”。建国前的集市多为十天四次“逢集”,后渐改为十天两个集。集 市上买卖人多按区域进行交易,分为粮市、菜市、柴草市、牛羊市、布匹市、说书场等。 现在“逢集”的地方大多有“会”,或春或秋,一年一次或两次地“逢会”。其实,“会”早于“集”,源于过去的乡间庙会。羊庄的“北庙会”战国时期就己具有相当的规模,到明朝中期,商业十分繁荣;庄里会在清末也相当繁华,整个鲁南地区都很有名,“逢会”时一连三天,方圆数几十里路的群众和外省的贸易人都前来“赶会”。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的马戏团、宿县的篾匠、兖州的生意人以及滕县城里的供销社等都来羊庄、庄里“赶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贸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乡村“集”、“会”受到了冲击,规模越来越小。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