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文化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1020210002438
图表名称: 生育文化
起始页: 0084.pdf
结束页: 0085.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K892.21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生育文化

内容

生儿育女是家庭的又件一大喜事,所以,怀孕被称为“有喜”或 “得喜”,将妊娠反映说成是“害喜病”。孕妇的母亲要在预产前选择一日,携带一定数量的鸡蛋、红糖和小米登门探视,叫“送催生米”,也称“催生”。催生的当天,要用娘家带来的米熬成粘粥,孕妇一顿喝完,以祝愿分娩顺利。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出生俗称“添喜”,也叫“月子”。旧时分娩一般由“接生婆”接生,嫂辈助产,卫生条件极差。现在的产妇都在医院妇产科分娩。产妇分娩后,一月内不出屋,以调养生息,俗称“坐月子”。头胎婴儿出生三天,要遣族家晚辈男孩,去产妇娘家送信报平安,称作“报喜”。 娘家得到喜信后,携带米、面、鸡蛋、红糖、粉面、衣料、首饰、玩具等礼品,按照女儿婆家选定的良辰吉日备车前往祝贺,俗称“送月米”或“送祝米”。中午,男方家设宴款待送月米的男女来客,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相陪,谓之“喝喜面”。因席间用红糖冲茶饮,也叫“喝糖茶”。下午,送走客人后,主人家要沿街分送红糖茶,让街坊邻居都沾点喜气,叫作“散糖茶”。 婴儿满月,姥娘家要备车辆来接孩子娘俩去家里住段时间,谓之 “叫满月”。姥姥家还要给婴儿做身衣服,叫做“褪毛衫”。送孩子娘俩回家叫“送满月”。此时,送的人要吃饭后才能回去,取意婴儿留得住。婴儿满一百日,姥娘再次登门探望,要缝一条裤子作贺礼,叫“送百天裤子”,现在多是拍张“百日照”以作纪念。 随着婴儿的成长,头发越来越长,需要理发,称为“铰头”。 过去,婴儿铰头流行后脑勺下留撮毛,叫“羊胡子”,说是要向姥娘家要“铰头羊”。 过去,幼儿一般在春季种牛痘,俗称“种花”。种完花,家人要择曰进香于庙,祈祷痘疹奶奶保佑,并从庙中得红、绿布条各一挂于门户,叫作“挑红子”。外人见“挑红子”后要回避;孩子的姑、舅等近亲要麦收后带着烧饼、油条前往探视,叫作“看花”,也称“掉疙疤”。六月初一,“种花”的孩子家摆供、上香、放鞭炮,将“红子” 烧掉,称作“浇红子”。婴儿出生满一周岁,家长要试试孩子的聪明程度,预卜一下孩子的前程,便将书本、算盘、秤、馒头、衣饰、小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放进盛粮食用的“升”里,也有放在桌面上的,任周岁婴儿抓取,谓之“抓周(生)”。家长们以孩子第一次抓取的物品来判断其将来有什么爱好和特长。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