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三大件”的变迁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1020210002437
图表名称: 结婚“三大件”的变迁
起始页: 0083.pdf
结束页: 0083.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K892.22
关键词: 风俗习惯 婚姻

内容

婚嫁迎娶。 建国前后,结婚时迎娶新娘流行用花轿;五六十年代,提倡移风易俗,喜事新办,特别是“破四旧”以后,多用独轮车、地排车迎亲;七八十年代,拖拉机、敞篷汽车普及于乡村,并成为了迎亲的工具;新世纪前后,用组合的面包车、小车轿车去迎亲曾盛行一时;近年来,迎亲大多用专业车队,或红或黑均一色,并且所用车辆也越来越高档,大有攀比之风。 结婚“三大件”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婚“三大件”也在不断变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结婚,“撒把糖、吃顿饭、亲戚朋友见一见”就行;六十年代结婚就要有“大木床、大衣柜、桌子椅子来点缀”;而到了七十年代就变成了“自行车能骑、手表能戴、缝纫机能用”了;八十年代结婚要有三 “活”,即电冰箱方便生活,电视机丰富生活,洗衣机替人干活;九十年代则又发展成了三个 “不能少”,就是房子不能少,“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不能少,常用家电不能少;进入新世纪以后,结婚“三大件”的标准更高,要求楼房是县城的、汽车是流行的、腰包必须硬硬的。 结婚“三大件”的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