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祭祀有关的节日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1020210002434
图表名称: 与祭祀有关的节日
起始页: 0078.pdf
结束页: 0078.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K892.11
关键词: 节日 祭祀

内容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祭祖、扫墓是其主要活动。清明节前后,儿女们到父母、祖先的坟墓前烧纸、添土,以寄托哀思之情。新中国成立后,机关、学校常组织青年人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前辈,表达崇敬之情。清明节还有折柳的习俗,家家户户插柳于大门之侧,并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的民谣。 儿童则拧柳哨、束柳花、编柳帽、放风筝,群戏于郊野,谓之“踏青”,因此清明节又称“踏青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端午”,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是日,家家户户门旁插艾以障瘟毒,用艾叶煮鸡蛋,男女老少食之,说此日煮的鸡蛋可以健身壮骨。端午节也有吃棕子的习俗,说是“吃了端午粽,一夏不生病”。过去,妇女儿童流行用五色线系在手腕、手指上作饰物,等到天下大雨时剪断丢到雨中,说是可以变成龙。同时,还有端午节戴香囊来驱瘟避邪的习俗。 后因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江而死,端午节又被人们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另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等说法,致使端午节成为了与祭祀有关的节日,后发展为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