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型佩饰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1020210002355
图表名称: 发型佩饰
起始页: 0048.pdf
结束页: 0048.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TS974.21;TS973
关键词: 发型 佩饰

内容

建国前后,乡村男童留囟毛,稍长,剃光头留“羊胡子”,及至成年则只留光头,中年以后留须。女童则留马蹄盖扎小辫,少女大多扎一条辫子,结婚后盘阀髻于脑后,开始网发,老年妇女绾疙瘩鸠子。六七I-年代,男子…般为平头或分头发型,女子多剪短发或扎辩子。八十年代初,妇女仍以剪发为主,部分女性开始尝试披肩发,女青年烫发兴起,染发也开始出现。进入新世纪,发型出现多样化,男青年模拟港、澳、台明星,追求新、奇、怪;女士喜欢多变多彩,拉丝、直板、沙宣包包……不断变换发型,且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烫发、染发,年青人以染红、黄颜色为主,老年人以黑色居多。 佩饰方面,儿童传统佩戴有铃铛的手镯和足镯,脖子上挂长命锁、古钱串、百家绳、玉佩、核桃等饰物,还有节円性的立春吃豆鸡,端午香荷包等。一般少女常戴发卡、戒指,出嫁女网子头上佩插簪,少妇戴帽勒子,饰玉斑、玛瑙,戴银链,中老年妇女则戴青布帽,饰顶簪、对簪、簪花子,常戴耳环、戒指、手镯等。 建国后,青年人以别钢笔,佩匙链,携书本为入时,女孩子多戴彩色发卡。六十年代,彩色塑料和皮革提包、尼龙网兜等出现,男女老少出门时携持为饰。文革期间,军用包、红袖章、语录木和纪念章等流行。八十年代初,戴手表、佩墨镜开始兴起,女士随身挎小包。九十年代以后,女士的金银饰品复兴,男士以携带手机为荣。现在,女上夏日外出多戴口罩、遮阳帽,拿手包,着“披肩”;而年轻男士则以戴手表、手链为酷。无论男女都离不开手机,车上、路上随处可见“低头族”。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