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鱼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32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鱼病防治
分类号: S96
页数: 2
页码: 1036-1037
摘要: 《枣庄市志》中对鱼病防治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养殖方式 养殖技术

内容

发病季节每年6至10月为全市鱼病流行季节,尤以7至9月发病率最高。主养草鱼的沿湖、台田沟水面发病率最高。
  发病种类全市历年来发生的病害,有病毒性鱼病,如出血病;细菌性鱼病有赤皮、白皮、白头白咀、烂鳃、肠炎病等;寄生虫病有锚头鳝、中华鳋、复口吸虫、肤抱虫、绦虫、粘饱子虫、指环虫和红线虫病等。水霉病较普遍。本市渔业生产危害较大的鱼病是草鱼的出血病、赤皮、烂鳃病和肠炎病。
  鱼病防治枣庄市的鱼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常用药物有: 生石灰。广泛用于鱼塘消毒,调节水质。
  清塘用量,每亩500至1000斤不等;调节水质用量较小,一般每亩20斤左右。
  漂白粉。广泛适用于细菌性鱼病治疗及其预防,浓度为百分之一。
  硫酸铜、硫酸亚铁。广泛适用于细菌性鱼病防治,多为合用,其比例为五比二,浓度为0.7PPm。敌百虫。有晶体和粉剂两种,广泛用于寄生虫鱼病防治,最低浓度为1PPm。敌敌畏。在鱼苗孵化过程中,对鱼苗之天敌—剑水蚤有特别杀伤力。自1983年滕县马河鱼种场就已使用,浓度为15PPm,二十分钟后剑水蚤全部死亡,对鱼苗无害。
  对鱼苗致死浓度为千分之一。
  枣庄市于每年7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草鱼肠炎及其它常见病普遍流行,并于8月中上旬达到死亡高峰。对草鱼常见病尚无有效疗法,采取的几种防治措施是:于青饲料中拌大蒜,5至7天一个疗程,效果良好;于青饲料中拌磺胺肌药物,7天一个疗程,效果不明显。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