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水域全市共有各种类型水面112631.2亩,其中可养鱼面积60080.2亩,占总水面的53.3%。坑塘总水面242359亩,其中可养鱼水面174241亩占坑塘总水面的72%。大型水库两座,面积23025亩:中型水库3座,面积9531亩:小型水库89座面积27572.7亩,合计水库面积505977亩其中可养鱼面积42244.6亩,占总面积的8.35%。河道面积17797.7亩,其中可养鱼面积3935亩,占总面积的2.3%。湖湾水面2万亩,不宜养鱼。
各类水域的水化学因子状况对鱼类的生长、繁殖均很有利。坑塘小水面为养鱼生产的理想水面。各大中、小型水库的水质从分析结果看,PH值均在七点四至八之间,有利于鱼类生长;总硬度、氯化物的含量均是鱼类及其饵料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佳或适宜范围:硝酸盐、硅酸盐、铁盐等主要营养盐类含量丰富,均属富营养型水库。本市水库处于城镇、工矿区上游,不受工业及城镇污水污染,是鱼类生长、栖息的优良水域。
第二节鱼类及其它水生经济动物全市鱼类共7目15科45属63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鲢鱼(大头鱼)鳙鱼(大头鱼、胖头鱼)草鱼(混子)团子鲂(武昌鱼)三角鲂、鲤鱼、红鲤、镜鲤(三道鳞)、杂交鳞鲤、青鱼、鲫鱼(漕鱼)、白鲫、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银鲴(土甸子)、圆吻鲴、细鳞斜颌鲴、短尾鲴(黄丈)台氏红鳍鲔(鲢子)翅咀红鲔(撅咀鲢子)乌鳢(黑鱼、孝鱼、乌鱼、火头)、鳜鱼(季花)普通鲶鱼(鲶鱼)黄桑鱼(革挨)鳊鱼、黄鳝(血鳝、鳝鱼)、鳡鱼(窜枪)等。其它野杂鱼有:马口鱼(红眼鳌子花哨)赤眼鳟(马狼)、鱼银鱼、餐条(餐子)白条鱼(餐子)王氏螃皱鱼(丝光子)斑条刺螃皱(丝光子)麻花鲜鱼(马嘎子)麦穗鱼(狸姑鱼)棒花鱼(沙鱼趴)、斑纹唇(熬蛋)薛氏拟扁鱼(齐头餐子)花鳅(泥鳅)泥鳅圆尾斗鱼(黑老瓜)吻吓虎、刺鳅(刀鳅)、蛇甸、鲍鱼等。
坑塘小水面和小型水库多为人工投放的品种,而各大中型水库除人工投放的种类外,多为各自形成的自然种群。如岩马水库1965年至1975年细鳞斜颌产量较大而近年来台氏红鳍鲔、短尾鲔鱼繁殖较快。马河水库1963年至1974年圆吻鲇银鲴较多近年来翘咀红鲔已成为主要的自然种群,在捕捞产量中占的比例较大。1980年,该库产鱼25万斤,翘咀红鲔就有9千多斤,占捕捞总量的36%,而银鲴,圆吻鲴产量则大减。周村水库近年来除人工放养的鲢、鳙、草鱼等外,鲤、鲫、团头鲂、细鳞斜颌鲴等鱼类增殖亦较快,已形成自然种群。从社会捕捞的情况看,沿湖、沿运河一带原来鳊鱼产量较多鳗鱼亦有一定的产量,从微山湖建成二级坝以来,本市很少见到鳊鱼,鳗鱼则已基本绝迹。
其它水生经济动物主要有:鳖(甲鱼团鱼)青虾、沼虾、中华新米虾、小长臂虾、中华绒螫蟹、溪蟹等。其中虾类资源尤为丰富,各水库及沿湖、沿运河一带沟溪、河流、坑塘中均有分布。蟹类在50至60年代,全市各大、小河道中,甚至一些山间溪流中均见生长,近年来河道断流及部分河道受污染,蟹类资源减少。甲鱼资源丰富,五区一县皆有分布,尤以滕县、台儿庄为多。台儿庄区60年代一渔民在甲鱼繁殖季节,一夜就捕捉20多斤。近几年来由于滥捕和生态条件变化,甲鱼资源贫乏,个体亦偏小。一个捉鳖能手,1980年一个夏季可捕获200至300斤,1981年仅能捕获30至50斤。
第三节饵料生物浮游生物全市各类水域浮游生物资源丰富,在各大、中型水库中的含量均较高。浮游植物的含量以周村水库为最高,每升1000万个,岩马水库最低,每升102万个。其中鱼类可消化利用的占60-80%。浮游动物在各大、中型水库中,以户主水库的含量最高,每升6207个。坑塘小水面浮游生物含量常受外界影响而数量偏高,1982年5月16日,台儿庄北关丰产塘,浮游植物含量每升高达6.5亿个,浮游动物每升亦达到45.96万个。
水生维管束植物据1980年至1982年水产资源初步调查,全市水生维管束植物有藏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门类,共70余种:萍(四叶萍)、槐叶萍、稀脉浮萍(小青萍)、紫背浮萍(浮萍)、若菜(水葫芦秧)、水芹(水芹菜)、茶菱(小菱)、喜早莲子草(水花生)、莲子草、睡莲、莲(藕)、芡实(鸡头米)、水茅草、茎草、苦草(带子节)、轮叶黑藻(黑苹)、金鱼藻(金鱼苹)、马来眼子菜(小叶苹)、眼子菜(大叶苹)、光叶眼子菜(大叶苹)、小叶眼子菜(小叶节)、范草、大茨藻(刺节)、小茨藻(刺节)、软寥(寥子)、鱿草(水药)、水寥(尖叶水药)、旱苗寥(水获)、慈姑(野草莽)、芦苇(辣苇子)、千金子、孤(苦姜草)、柳叶、稗(稻幼)、异型莎草、莎草(香附子)、碎米莎草、算(水葱)、具槽杆草莽(针蔺)、水虱草、水毛花(官草)、荆三棱(三棱草)、黑三棱、白营蒲(臭蒲)、狭叶香蒲(蒲草)、宽叶香蒲(蒲草)、鸭石草(三角菜)、丰菱、独角菱、二角菱、四角菱、(红叶茶)、石龙尾、狸藻、鸭舌草、校iX(茅草胡子)、芥菜、短叶水娱蛤、佛郎眼子菜、聚草等。
其中经济植物主要有芦苇、莲藕、苦姜草、蒲草四种,多为人工栽培。芦苇分布较广,河道、坑塘、水库边沿植苇面积1982年为2200多亩,占总面积的62%;湖湾植苇面积1423亩占38%。莲藕的主要资源为人工栽培的白莲藕。1979年至1980年,滕县发展稻田式藕塘611亩。1982年全市植藕面积达2328亩,总产362万斤。苦姜草主要分布于滕县的岗头、望家等湖湾浅水地带,多年平均种植面积为3500亩,一般单产干草1500斤。蒲草资源日趋枯竭,至1985年不足百田。
此外,在70年代引进芜萍(漂莎)、大漂(水浮莲)、风眼莲(水萌芦)等品种,繁殖力极强,产量高,质嫩可口,为鱼类优良饵料,曾遍布全市。至1985年已基本绝迹。
底栖动物软体动物:主要品种有珍珠蚌、背角无齿蚌、剑形矛蚌、矛形楔蚌、蜡形背角无齿蚌、圆顶蛛蚌、圆田螺、扁螺、泥泞钉螺、锥实螺、黄规等。
昆虫:有蜻蜓幼虫、龙虱及其幼虫、丝水蝇、水蝇、摇蚊幼虫、红娘华、牙虫幼虫等,均为底层鱼类上等饵料。
甲壳类:除虾蟹外,尚有鲎虫、蚌壳虫等。
水生寡毛类:有颤引、尾鳃蚓、水丝蝴等。
底栖动物分布极广,几乎所有水域皆有生长,尤以湖洼、农村坑塘、小沟渠等水质肥沃、淤泥较深的水域为多。
第二章淡水养殖枣庄市鱼类资源丰富。解放前,湖湾、河荡、坑塘多为渔霸、地主占有,养殖水面荒废。
建国后,渔业生产方式由天然捕捞为主,发展到以养为主,养捕并举,水产品产量逐年提高。1982年实行渔业生产责任制,至1985年,除大型水库外,其余水面均承包到人、到户。养殖面积达到58400亩,水产品总产量2452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渔业总产值30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32%,为全省淡水渔业总产值的2.5%. 第一节鱼苗鱼种生产一、鲤鱼人工孵化与杂交1959年至1965年,只是往鲤亲鱼池内放些人工巢,让其自然产卵和孵化。1966年,滕县淡水养殖试验场建成,对鲤鱼进行人工催产,使其产卵集中,利于孵化。当年培育鲤鱼种140万尾,以后产量下降。1979年该场鲤鱼种产量仅为1966年的七分之一。
1980年后,市淡水养殖试验场亦能搞鲤鱼人工催产孵化。1977年至1979年,滕县淡水养殖试验场搞红鲤和镜鲤的人工杂交获得成功。1985年,本地鲤、红鲤、镜鲤间自然杂交又获成功。
1721万尾。1980年家鱼苗产量3734.2万尾,创历史最高水平。近四、五年来家鱼亲鱼日渐老化,新增后备亲鱼皆系本区水库鱼类,近亲繁殖现象突出。老龄亲鱼催产率下降,1978年平均催产率达91%,至1984年降到77.5%。新增亲鱼性成熟年龄偏小,白缝三龄即成熟,但个体不大。1983年有几组白鳞个体重不足三市斤即催产,怀卵量小,且卵质量较低劣,致使孵化率迅速下降。1980年平均孵化率为93%,1984年降到69.5%。家鱼苗产量1985年下降到1763万尾,回到60年代末的水平。青鱼亲鱼共三组,1983年、1984年试催没有成功。
三、罗非鱼越冬保种二、家鱼人工繁殖1966年链鱼人工繁殖成功,当年孵化鳞鱼苗35万尾。1967年墉鱼人工繁殖成功,当年孵化缩鱼苗10500尾,醚鱼苗171万尾。
1968年草鱼人工繁殖成功,共孵化草鱼苗4万尾。以后相继从长江、微山、充州等地运来亲鱼,逐年扩大生产规模。1975年鱼苗产量大幅度提高,共孵化家鱼(不包括青鱼)苗1982年建成并使用两个罗非鱼越冬温室,面积34.3平方米,水深1.2米。越冬罗非鱼鱼种及其亲本2860尾,201.7斤,密度为每平方米5.7斤。越冬成活率为94%,越冬成本为每斤罗非鱼三元三角。1983年越冬温室两个,26平方米,水深1.3米。越冬鱼种51:5斤,1358尾,密度为每平方米2斤。越冬成活率70%,越冬成本每斤三元七角八分。1984年有越冬温室31平方米,保种288斤,越冬成本为每斤二元一角。1985年共有温流水鱼池、塑料棚温室、玻璃温室等越冬鱼池1846平方米,越冬鱼种及亲鱼52.6万尾,计13150斤。不仅满足了本市对罗非鱼种的需求,还大部援销于东营、惠民、潍坊、烟台、济南、济宁等地市。
四、鱼种生产1959年至1965年,鱼种生产靠有限的几个鱼种培养池,鱼苗大部分从长江一带购进,管理粗放,技术落后,一般长至夏花甚至乌仔就投放于水库、坑塘。1962,年全市鱼种池面积仅35亩。1966年滕县淡水养殖试验场建成,鱼种已能大批量生产。以后逐年建设社队育种点,1975年仅滕县鱼种培育点达16处,水面223亩,全县共产鱼种315万尾,其中国营场200万尾。1976年全市鱼种池面积达556亩,培育鱼种587万尾,其中三寸以上大规格鱼种240万尾,占鱼种总数的27.6%01979年市鱼种场建成,全市鱼种池面积达572亩,其中国营156亩,生产鱼种602万尾,三寸以上的占40%01985年生产鱼种764万尾,其中三寸以上的55.9%,为历史最高水平。本市鱼种自1966年以来,自给能力逐年提高,近二、三年来,鱼种基本自给。
年以前,家鱼人工孵化,鱼苗脱膜为自然脱膜,脱落下来卵膜靠人工捞取,工作量较大,操作极为不便。1977年试用“1398”蛋白酶脱膜成功。以每立方水100克蛋白酶的浓度,半小时内全部脱膜并溶解,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放卵密度和孵化率,卵密度由原来的每立方水166万粒增加到229万粒,孵化率由1973年的50%提高到1977年的77%01977年用“LRK-A"(促性腺激素施放激素类似物)新药试催草鱼成功,平均催产率为72%,有两批草鱼分别达到100%和85%,从而代替了大剂量的常用催产药物(绒毛膜激素)。"LRH-A”对白链亲鱼的催熟作用也十分显著。
六、苗、种生产单位五、鱼苗生产技术鲤鱼人工孵化在1983年以前,多把人工卵巢集中于三平方米大小的竹帘之下,鱼卵密度过大,氧气相对不足,孵化率很低。1984年改进孵化方式,将诸卵巢系于绳上,再用木桩固定,使卵巢下沉于水表10公分左右,将其扩散于全池,密度大大减小,氧气充足,孵化率高。团头鱿的人工孵化同鲤鱼。1984年共出团头鱿乌仔达140万尾,创历史最高纪录。1966年,家鱼人工繁殖,产卵池为土池,鱼卵不洁,孵化率不高。孵化工具仅有四个孵化缸,容量小,每缸容卵至多不过150万粒,使孵化时间延长。1967年改进产卵池,内壁用水泥抹面,使鱼卵免受泥土沾污,新建一孵化环道,一次可容卵800万粒,缩短了孵化时间。1981年,又新建一全过滤式孵化环道,容卵量为前者的三、四倍,大大缩短了孵化时间。1968年共孵化1120万粒卵,分10批,孵化时间长达31天。1983年共孵化鱼卵4786万粒,分4批,只用了12天。1976滕县淡水养殖试验场位于滕县东北,马河水库坝下,距县城30余华里。该场系1966年省水产局投资兴建的国营鱼种场,隶属滕县水产局。当时建成水面40亩,有职工8人,当年盈余3584元。1974年省水产局拨款扩建鱼种池,总水面达79亩。正式职工14人,其中技术干部3人。是年盈余14218元。1985年职工达26人。该场水源系马河水库底层水,春季水温回升缓慢,家鱼人工繁殖时间较其他地区晚10至15天,年鱼苗生产能力为4000万尾,鱼种100万尾。1980年以来,鱼苗产量在2400万至4000万尾之间,大规格鱼种有50万尾左右。该场为本市唯一能进行家鱼人工繁殖的场家,除满足本县苗种需求外,大部分支援邹县、洒水、济宁、嘉样、金乡、鱼台、铜山、费县等十多个县、市。
市淡水养殖试验场系1979年省水产局投资、市水产站筹建的国营鱼种场。地处峰城区坊上乡,总水面80亩,其中鱼种池65亩。职工16人。该场地势低洼,土质渗水性强,除地表水外,无其他水源(地下水资源贫乏),常年水位50公分,早季仅二、三十公分。
年生产大规格鱼种40万尾左右。孵化设备一套,但一直未使用。鱼苗来源多系苍山、郑城等县。
市中区十里泉养殖试验场系1985年省水产局和市财政局投资兴建的本市唯一的国营温流水养殖场。位于山东十里泉发电厂南,枣庄市橡胶厂东。总水面1816平方米,其中温流水鱼池1116平方米,塑料棚温室700平方米。固定职工8人,其中技术干部1人。1985年10月18日正式投产,放养鲤鱼和尼罗罗非鱼。水源取自十里泉电厂母管水和自提塔下水,有较完善的水处理设备。
1986年5月,共产尼罗罗非鱼种6.5万斤,成鱼2.5万斤,纯利润12万元(没扣机械折旧费)。本场主要任务在于大批量生产尼罗罗非鱼种,以利罗非鱼养殖的迅速推广。
鱼种培育点1975年,仅滕县集体及群众育种点达16处,水面223亩,培育鱼种115万尾,占全县鱼种总量36.5%.1979年,全市鱼种培育点水面达416亩,占鱼种池总面积的70%01980年最高达457亩,1981年后连续干早,面积剧减,到1984年仅剩155亩,占鱼种池总面积的44%0第二节养殖品种传统品种枣庄市传统养殖品种有缝、a、草、鲤、青鱼等。在养殖生产中,9鱼占主导地位,m草鱼次之,鲤鱼最次。青鱼由于人工繁殖问题一直未解决,近十几年来基本不养青鱼。鱼适宜于农村肥水坑塘养殖,为坑塘主养鱼类。鱼在各大、中型水库中,生长速度和群体产量明显好于坑塘,为水库主养鱼类,在池塘中为搭养品种。而草鱼则适宜于水质清瘦、水草陆草丰富的旷野坑塘及小型水库养殖。草鱼由于在鱼种阶段死亡率高,且成鱼亦易患病,故其比例不过30%.鲤鱼由于单产水平不高,鱼种及饲料供应不足等因素,其群体产量一直不高。1984年,连社会捕捞产量在内,鲤鱼产量仅有316吨,占鱼类总产量的19.4%。近一、二年来,鲤鱼的市场价格高于其他鱼类,故在养殖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引进品种1968年从济南引进红鲤,1973年从河南引进德国镜鲤,1974年引进团头鱿,1979年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1980年引进白螂,1982年引进尼罗罗非鱼,1983年引进杂交鲤。
红鲤、镜理、团头纺引入滕县马河鱼种场后,人工繁殖成功,先后推广至全县、全市。
团头纺占鱼种总数的5%,镜鲤和红鲤占10%以下,皆为搭养品种。莫桑比克罗非鱼引入后,首先在滕县及枣庄市电厂试养,由于个体小,商品率不高,加之捕捞困难,1983年被淘汰。尼罗罗非鱼自引进以来,一直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性状。1983年,尼罗罗非鱼单产500斤以上的池塘就有6个,10.2亩。主养尼罗罗非鱼单产最高的是滕南九号池,1.1亩,尼.罗罗非鱼单产893.2斤。混养单产最高的是北龙头一号塘,1.6亩,总产成鱼2221斤,其中尼罗罗非鱼1002.7斤;单产1388.1斤,其中尼罗罗非鱼单产616.7斤,占45.1%01983年尼罗罗非鱼百亩试验中,单产达150.6斤,其产量占总产量的37%。尼罗罗非鱼的增重倍数为十六点七,商品率为75%。尼罗罗非鱼引进初期,因个体不大,色泽欠佳,形状不雅,市场价格不高。尼罗罗非鱼肉质细嫩,其味优于本地螂及鲤鱼。食者常清汞,味道特佳,近一、二年来;群众竞相购买。尼罗罗非鱼在本市坑塘高产养殖中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在工厂化养鱼中更是独占鳌头。1985年其鱼种自给,推广面积发展较快,经济价值亦愈来愈高(尼罗罗非鱼个体重二两以上即为商品鱼)。
细鳞斜领细于70年代初由济南引进,先放养于滕县马河鱼种场,后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搞人工繁殖,没有成功,遂流放于马河水库,二年后即形成自然种群。后因滥捕,于70年代末,数量剧减。周村水库由上游流入此鱼,于70年代末形成自然种群。近三、四年来其资源近于枯竭。
杂交鲤共有五种,即:鳞鲤(含)兴国红鲤(早)子一代,鳞鲤(含)黄河鲤(早)子一代,及上二者之反交,鳞鲤(含)x荷包红鲤(早)子一代。经济性状最好的为鳞鲤与兴国红鲤和黄河鲤的正交子一带。1983年试养杂交鲤,当年最大个体一点七斤,平均七两半,主养杂交鲤鱼单产156.4斤,搭养亩产55斤。混养杂交鲤的池塘比不混养的池塘,经济效益提高10-15%,比混养本地鲤经济效益提高5-8%。杂交鲤鱼种来源,至目前仍靠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推广面积不大。
白螂最先引入台儿庄,后推广至滕县。
白卿体色银白,背宽于本地螂,生长速度亦快于本地螂,当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在台儿庄区已普遍推广,并形成自然种群。其他区、县则较少。
河蚌育珠1970年,滕县派员去江苏学习河蚌育珠技术,1971年至1972年先后在滕县马河鱼种场和八个大队试验,育珠20万只。三年后采珠成功,但形扁,个体较小,经济价值不高,没有推广。
第三节养殖方式坑塘养鱼1957年,坑塘养鱼面积300亩,1964年扩大到4748亩。1975年达9500亩,鱼产量达694吨,占总养殖产量的59.3%,单产146.1斤。1980年坑塘养鱼面积达10348亩,占总养殖面积的26%,鱼产量为421吨,占总养殖产量的47.5%,平均单产81.4斤。1985年坑塘养鱼面积为16063亩,占总养殖面积的27.5%,鱼产量1399吨,占总养殖产量的84.6%,平均单产174.2斤。最高单产为1982年北龙头一号塘,净单产达1762.7斤,为全省高产典型之一。1985年,滕北高产塘3.1亩,净单产亦接近北龙头一号塘的水平。本市坑塘养鱼大有潜力。
坑塘养鱼多为春季放养,年底一次性捕捞。春季一般于四月中、下旬放鱼,其密度大小不一,每亩500尾左右者居多,规格在二寸半至三寸半之间,多为混养。农村自然坑塘底泥丰厚,水质肥沃,一般为粗养,单产200斤左右。旷野池塘水质清瘦,实行粗养,单产较低。沿湖一带旷野池塘,草鱼比重较大,饲草充足,单产一般为一、二百斤。山区、丘陵中的百亩以下塘坝,一般为粗养,单产水平低。少数实行精养的塘坝单产较高,平均单产200多斤。1980年,全市稳产高产塘面积达747亩,占坑塘总面积的7.2%0水库养鱼1960年,各大、中型水库建成蓄水,水库养鱼随之兴起。1962年,平均单产2.2斤。1975年水库养鱼面积达36900亩,占总养殖面积的61%,单产6.3斤,鱼产量116吨,占总养殖产量的10%.1980年水库养殖面积27950亩,占总养殖面积的69.9%,鱼产量130吨,占总养殖产量的23%,单产9.3斤。1985年水库养殖面积达41964亩,占总养鱼面积的71.8%,鱼产量244吨,占总养鱼产量的14.8%,单产11.6斤。水库养鱼较好的为户主水库和周村水库,最高单产曾分别达到26斤和23.3斤。
水库养鱼初期,放养的鱼种规格较小。
从长江一带运来四大家鱼鱼苗,直接投入库中,或于池塘中暂养至乌仔或夏花时投放。
1964年后陆续建立鱼种池,至1984年,共建成水库配套鱼种池123亩。1979年至1984年间共向水库投放鱼种520万尾,其中水库自育鱼种占53.2%。鱼种入库后,靠其自然生长,二、三年后即长成商品鱼。1979年至1984年间,除群众零捕不计外,水库管理单位共捕成鱼67万斤,国家渔业收入29万元。
1981年最高总产为34万斤,单产13斤,渔业收入占管理单位总收入的377%0河道养鱼1978年,峰城、台儿庄两区开始利用故河道养鱼,面积达700亩,当年收获鲜鱼16000斤,平均单产22.8斤。1979年全市河道养鱼面积为1520亩,产鲜鱼20.6万斤,单产达142.1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面积减少到375亩,单产53.3斤。
河道养鱼多为粗养。鱼种于春季放养,年底一次性捕捞,效益不高。
网箱养鱼1976年,周村水库开始利用网箱进行鱼种培育,当年网箱面积240平方米,培育三寸至三寸半鱼种3万尾,折合亩产8.33万尾。1979年全市网箱养鱼面积为788平方米,培育三至四寸鱼种11.74万尾。
合亩产93700尾。1980年面积1320平方米,培育三至四寸鱼种13.5万尾,合亩产6.59万尾。1983年面积384平方米,培育三寸半至四寸鱼种13.5万尾,合亩产72900尾。从1976年到1985年底,共用网箱培育鱼种34.43万尾,成活率最高达90%,平均亩产鱼种78000尾。
水库网箱养鱼温流水养鱼1978年,省水产局投资,在枣庄市发电厂兴建温流水养鱼场一处。该场系沉淀式净化水,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砖石水泥结构圆形池8个,总水面积400平方米,池边高1.05米。1978年12月投产,首批放养二至三寸鲤鱼种一万尾。1980年底随电厂停产而下马。1985年12月,市中区十里泉养殖试验场建成投产。该场温流水鱼塘26口,水面1116平方米,水深1米,载鱼量为每平方水50斤;水交换一小时一次,池底无污物,单池排水半小时即干,水温18摄氏度以上,水交换量为每小时400吨至1200吨。鱼种分级饲养,定期(一个月)倒池称量。日投喂12次,日给饵量前期为鱼体重的6%0,后期为4%0。饵料系数为三点一,系配合颗粒饲料。1985年10月18日,投放尼罗罗非鱼种12600斤,计55万尾;鲤鱼种300斤;罗非鱼亲鱼700斤。饲养118天累计净增重39000斤,盈利65800元。
第四节鱼病防治发病季节每年6至10月为全市鱼病流行季节,尤以7至9月发病率最高。主养草鱼的沿湖、台田沟水面发病率最高。
发病种类全市历年来发生的病害,有病毒性鱼病,如出血病;细菌性鱼病有赤皮、白皮、白头白咀、烂鳃、肠炎病等;寄生虫病有锚头鳝、中华ffi1、复口吸虫、肤抱虫、绦虫、粘饱子虫、指环虫和红线虫病等。水霉病较普遍。本市渔业生产危害较大的鱼病是草鱼的出血病、赤皮、烂鳃病和肠炎病。
鱼病防治枣庄市的鱼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常用药物有: 生石灰。广泛用于鱼塘消毒,调节水质。
清塘用量,每亩500至1000斤不等;调节水质用量较小,一般每亩20斤左右。
漂白粉。广泛适用于细菌性鱼病治疗及其预防,浓度为百分之一。
硫酸铜、硫酸亚铁。广泛适用于细菌性鱼病防治,多为合用,其比例为五比二,浓度为0.7PPm。 敌百虫。有晶体和粉剂两种,广泛用于寄生虫鱼病防治,最低浓度为1PPm。
敌敌畏。在鱼苗孵化过程中,对鱼苗之天敌—剑水蚤有特别杀伤力。自1983年滕县马河鱼种场就已使用,浓度为15PPm,二十分钟后剑水蚤全部死亡,对鱼苗无害。
对鱼苗致死浓度为千分之一。
枣庄市于每年7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草鱼肠炎及其它常见病普遍流行,并于8月中上旬达到死亡高峰。对草鱼常见病尚无有效疗法,采取的几种防治措施是:于青饲料中拌大蒜,5至7天一个疗程,效果良好;于青饲料中拌磺胺肌药物,7天一个疗程,效果不明显。
以每亩水面200元作为无偿基建投资,基建单位每亩年上交商品鱼40斤,10年期满。
1985年基地政策放宽,每亩每年只上交4元钱的利润返成费,不收购商品鱼,但执行不第五节养殖机械枣庄市主要养殖机械有:增氧机、颗粒饲料加工机、挖塘机组、磨浆机、粉机、水泵、泥浆泵、生物转盘等数种。其中,增氧机、饲料加工机、挖塘机组、生物转盘等是最近几年开始使用的。
现有增氧机19部,其中喷水式增氧机3部,叶轮式增氧机16部,最大功率为3千瓦,最小功率为0.18千瓦。增氧效果以叶轮式较好。周村水库鱼种场1985年作对比试验,用增氧机的池塘,亩产值比不用增氧机的池塘高21.9%,纯利润高28%。增氧机为本市精养高产塘之必备机械。
颗粒词料加工机有漂浮颗粒饲料机、软颗粒饲料机和硬颗粒饲料机3种,共7部。
每小时加工饲料300公斤左右。挖塘机组4套,总功率56千瓦,每天可挖土400立平米左右。
商品鱼基地多处于涝洼地带,地表水渗透性强,水质较瘦,单产水平较低。1980年滕县基地平均单产48.5斤,1980年和1981年两年共上交商品鱼97000斤。1982年全市上交商品鱼26511.5斤,1983年上交38370斤,1984年上交52108斤。
第七节淡水增殖60年代初期,水产业务部门向各大、中型水库投放四大家鱼及鲤、鱿鱼等,使其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1974年,滕县从上海崇明引进18万只中华绒鳌蟹(即毛蟹),流放于岗头渔场。1976年又购进70斤放于岗头一场62一斤,马河水库4斤,户主水库4斤。
两年后长至二至三两,大者四、五两。1978年户主水库一网可捕毛蟹30多斤。1978年至1980年,滕县毛蟹产量均在7至8万斤。
1985年,滕县从上海崇明购进蟹苗15斤(成活一半),放入水池中,长势良好。
1977年,台儿庄区从上海引进蟹苗100万只,1979年至1981年连续三年从上海崇明引进蟹苗共1800多万只,流放于沿河一带浅水沟、故河道中育肥,一般二龄毛蟹个体可达二至三两,毛蟹年产量20万斤。
第六节商品鱼基地枣庄市于1979年开始建商品鱼基地,至1985年四个区县在13处乡镇,建成省属商品鱼基地40多处,面积3649亩,大部分在滕县郊区及西部沿湖乡镇。
商品鱼基地系由省水产局投资兴建的。
第三章淡水捕捞枣庄市沿湖沿运河一带人民,自湖泊形成以来,就从事捕鱼、采菱、挖藕等生产,有不少户为纯渔业户。据1934年《中国实业志》记载,滕县渔民多以独山湖、昭阳湖为渔场,1932年滕县渔获物为69吨,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远销于徐州、泰安、济南、天津等地。
1964年全市捕捞产量为257吨,占总水产品产量的91.1%}1975年捕捞产量为497吨,占总产量的29.8%.1980年捕捞产量为987吨,占总产量的63.6%.1985年捕捞产量为799吨,占总产量的32.6%。从事捕捞生产的专业劳动力,1964年为792人,1975年为112人,1980年为44人,另有兼业劳动力为300人。1985年专业劳动力82人,兼业劳动力553人。
第一节渔船本市渔船多为木帆船,机船很少。1964年全市拥有木帆船321只,载重吨位为740吨,其中滕县244只。1976年木帆船达389只,总吨位766吨。1973年,全市仅有一只水泥机动船,10个吨位,12马力。1975年机动渔船3只,35吨位,44马力。1981年机动渔船7只,83吨位,139马力。1985年,机动渔船6只,40吨位,119马力。
渔船分布,除大中型水库有部分作业外,大部在独山湖及少数河流中作业。
第二节渔具网渔具建国后至60年代,以掩网(俗称撒网、旋网)最多。1964年全市共有各种网具3725件。进入70年代后,刺挂网兴起,1976年有318件,1985年刺挂网达2029件。
竹苇箔。系湖内捕捞大型定置渔具,属迷魂阵类。利用鱼类索饵回游的习性,将其设在鱼类来往通道上,用以拦截、引导鱼类入渔笼,上、中、下层鱼皆可捕捞。滕县1957年已使用。近年来被淘汰。
网箔。其形式、原理同竹苇箱。滕县1966年开始使用,日捕鲜鱼高达4000斤。
由于此网轻便易置,近来已被普遍用于湖湾渔业。1985年滕县网箔达135件。
圈子网。呈长带形,用以包围鱼群,主捕中、上层小杂鱼及虾类。
箔滩网。用网具包围鱼群,然后收缩包围圈,使鱼入网。作业方式:开始将网具下成半圆形,然后拉曳一段距离,逐步收网合拢,最后起鱼。主捕V条及其它小杂鱼。
掩网。撒开呈圆形。作业时,将网撒出,网急落水底,罩住鱼类,后缓收网纲。一般在浅水区作业。
拉网。长方形,上纲用浮子,下纲有沉子,网子一般大于坑塘宽度。操作时两端分别有一人于水中踩底纲,其他人在岸上拉。
此类网具主要用于鱼种场和农村小型坑塘,主捕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如鲤鱼)上网率低。
刺挂网。有单层刺网和三层刺网两种。
单层刺网俗称丝挂子、粘网,呈长方形,作业时将网设置在鱼类泅游通道或经常栖息水域,鱼直接刺入网目,或被网缠裹,一般鱼类均可捕获,多用于捕鲤。三层刺网又名挂网,多用于水库捕、白鳞,用法为拦、围,结合惊赶。
钓鱼具大钩。亦名滚钩。于五、六月或汛期河水涨溢季节,将钩具横栏于鱼类通道上,用其锋利的钩尖刺挂鱼体。主捕鲤及鲶、鳜鱼等底层鱼类。马河、户主水库于1961年至1964年主要用此具捕鱼。
针钩。针的尖端有倒刺,以防鱼上钩后挣脱,一般每船配一、二筐此钩。
顿钩。强制性渔具。双船作业,用拖钩挂住鱼体。作业方式:两只船带钩前进,用人力交替拉钩,使钩在水底往返运动,以挂住鱼体。捕捞个体一般较大。
卡。利用诱饵,使鱼在觅食时被撑住嘴部。主捕鲤、鲫、鳊等鱼。
杂渔具小型杂渔具有凌网、泼网、捕网、叉网、大罾、小罾、拉绠、鱼罩、肚(独)笼鱼叉、鱼鹰、电捕船等十数种。
其他捕鱼方法,有叠堰、卷草捕鱼等。
特别品种的捕捞用具1960年以前捕虾多用独笼、推网、叠堰等渔具,现多用纱窗箔,辅以诱饵。
捕鳖,分钩钓和罱两种方式。钩钓:钩实为针,鳖吞进带诱饵(一般为动物肝、肉)的针后,针横于其食道,几天后鳖即死。罱:捕上后可养,不死不伤。近来,技术高超者多直接用挂钩,形如巴钉,呈“”形,中间系线,发现鳖浮于水面即掷出,即刻拉回,以刺挂鳖体。
联合渔法联合渔法即“赶、拦、刺、张”联合渔法。1975年滕县马河水库使用联合渔法,效果良好。1981年周村水库用联合渔法捕鱼,一网捕获鲜鱼134000斤,列全省第二位。
第三节渔具材料
1966年以前,主用大麻、蚕丝等为网件。1966年开始使用胶丝线,普遍使用化纤材料已有十几年。现在主要用胶丝线、聚乙稀、尼龙线,其中尼龙线有3x13x23x3.3x5等四种规格。胶丝线多用以制作刺网类,此线柔软而纤细,刺、缠性能特好。聚乙稀线多用以制网箱、弶网、拉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