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畜、禽防疫及检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307
颗粒名称: 第七节 畜、禽防疫及检疫
分类号: S851
页数: 2
页码: 1024-1025
摘要: 枣庄市的畜禽防疫工作,首次在1949年春,组织人员注射炭疽芽抱菌苗,预防家畜炭疽病。1952年开始预防牛气肿。1953年开始预防猪瘟、猪丹毒、鸡瘟。1955年全面开始了猪瘟、猪丹毒的一年两季的防疫工作。到1985年,枣庄市曾使用疫(菌)苗防疫过的疾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炭疽、牛气肿疽、牛肺疫、五号病、破伤风、鸡新城疫、禽霍乱、鸡痘、羊痘、小鹅瘟、鸭瘟、兔瘟、狂犬病等十余种。
关键词: 畜禽防疫 畜禽检疫

内容

枣庄市的畜禽防疫工作,首次在1949年春,组织人员注射炭疽芽抱菌苗,预防家畜炭疽病。1952年开始预防牛气肿。1953年开始预防猪瘟、猪丹毒、鸡瘟。1955年全面开始了猪瘟、猪丹毒的一年两季的防疫工作。到1985年,枣庄市曾使用疫(菌)苗防疫过的疾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炭疽、牛气肿疽、牛肺疫、五号病、破伤风、鸡新城疫、禽霍乱、鸡痘、羊痘、小鹅瘟、鸭瘟、兔瘟、狂犬病等十余种。
  建国初期无专职检疫人员,发生疫情时,临时组织兽医人员进行突击防疫、检疫。
  1957年以后,开展了以肉眼观察临床症状为主的社会检疫工作。检出的传染病病畜,采取封锁、隔离、捕杀、消毒、疫苗注射等综合防治措施。炭疽、气肿疽、猪瘟、鸡瘟等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和消灭。1976年,控制多年的传染病疫情因检疫不严又开始传播,由于畜禽及其产品的流量增大,因不严格检疫也曾传进新的疫情。1976年,市畜牧兽医站组织30人对全市社会疫情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全市范围内有近20多种疫情。1977年7月成立了枣庄市铁路兽医检疫站,及薛城、滕县检疫分站。市站建立了兽医化验室,充实了专职检疫、检验人员和化验设备,开展了出入境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和消毒工作。市、区(县)、乡(镇)固定专职或兼职检疫人员258名,其中兽医师6名,技术员或相当于技术员230名。1978年下半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产地、集市、铁路、公路、水路运输检疫和肉联厂驻厂检疫工作。全市制定了检疫制度。市、区(县)、乡(镇)形成了一个健全的检疫体系。
  1984年4月19日,枣庄市畜牧兽医站参加了苏、鲁、豫、皖四省第五届畜疫联防协作会议,经联防组织研究同意,接纳枣庄市、台儿庄区、薛城区畜牧兽医站为协作组织的新成员。
  全市至1985年组织检疫过的主要传染病有:五号病、马鼻疽、布病、兔瘟(暂定名)等。
  随着各级防、检疫机构建立健全,防、检疫措施的加强,枣庄市各种畜禽疫病逐渐被控制或消灭。气肿疽、牛肺疫、五号病、牛恶性卡他热等于1968年基本消灭,狂犬病、炭疽、鼻疽、羊布氏杆菌病基本控制流行,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猪喘气病等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