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家畜共患的主要传染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30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家畜共患的主要传染病
分类号: S851.3
页数: 2
页码: 1023-1024
摘要: 多种家畜共患传染病有炭疽、布氏杆菌病、五号病、狂犬病、破伤风、猪丹毒、乙型肝炎、坏死杆菌病、鼻疽等。
关键词: 畜禽传染病 家畜

内容

多种家畜共患传染病有炭疽、布氏杆菌病、五号病、狂犬病、破伤风、猪丹毒、乙型肝炎、坏死杆菌病、鼻疽等。
  炭疽病俗称“喉症”,中医称“几偏次虞”a建国前流行较广,危害甚烈。1949年9月间,峄县南于山区、山荫一带13个村庄发生炭疽病,死亡驴37头,牛7头,_骡1匹195年春,滕县9个区,牲畜炭疽病患尤为惊人,I月至3月死牛、驴163头。该病示仅对家畜危害大,且能使人感染致死。据统许,1951,年全市大牲畜患炭疽病的有455头,占天牲畜存养量155886头的0.3%,死亡186头,爽亡率40%050年代初期,全市每年牲畜发生炭疽病10余起,50年代中期全市每年牲畜发生炭疽病五、六起,死亡率很高。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危害人畜健康的地方性传染病。建国后进行了多次布氏杆菌病的普查工作。首次于1965年10月开始,至1966年1月结束。共检查羊10300只,牛42头。检出阳性羊103只,阳性率为1%;牛全部阴性。1972年市畜牧兽医站、市防疫站调查了齐村区的3个乡镇16个村,检查羊500只,阳性5只,阳性率1%0;牛50头全部阴J性。在检查中发现西集镇凤凰庄村一人为阳J性,张庄乡田庄村一放羊老人为阳性。1974年滕县畜牧兽医站、滕县防4站在鲍沟镇吕坡村进行羊的布病检查,共检查羊174只,查出阳性羊1只,阳性率为0.068%0五号病此病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短时间内能引起全地区全国甚至全世界发病,故可能在防范措施不利的情况下造成大流行,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1941年7月,滕县西门外摸摸庄畜主张金刚有役用10岁褐色母牛一头,妊娠石个月,于6月21日发病,7月1日经畜产管理局技术官诊断为五号病。1978年9月底枣庄市食品公司从江苏省万吨冷库调入冻肉120吨供应市场后,因冻肉带有五号病毒,使全市三个区的三个村,三个煤矿食堂和两个驻军的猪场传染发病,共发生病疫点8个,发病猪100余头。同年12月济宁地区生猪调往枣庄肉联厂加工,结果枣庄肉联厂于12月20日暴发病情,同群猪2100头,发病率达5%。全市32处乡镇87个村发病94个疫点,182户、6个厂矿和8个驻军猪场,共发病猪360头,狗1只,羊1只。从此肉联厂在4个月内,五次暴发病情,共发病猪8232头。
  肉联厂的病源不断,社会的病情难以扑灭,如此反复起伏,形成了恶性循环。一年内全市共发病猪1022头。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发生。据“滕县家畜传染病调查表”记载,1940年滕县家畜发生狂犬病10头,毙死10头。1941年滕县家畜发生狂犬病5头,毙死5头。
  建国以后,枣庄狂犬病继续流行。1952年8月23日滕县二区土城乡土城村发现狂犬100余只,并在该村咬伤1人,在西石楼树咬伤7人,武粮店咬伤6人,在九区咬伤4人。1976年10月份店子镇店子村一头牛患狂犬病。1978年6月先在山亭区徐庄乡发现狂犬咬人,发病死亡1人,后逐步由东向西发展,11月15日共有260余人及50头牲畜被咬伤。到1979年6月25日,全市被狂犬咬伤1500多人,发病28人。死亡28人,咬伤牲畜200余头。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